首页>国学网事>唤醒文化基因—中国校园里的国学热
唤醒文化基因—中国校园里的国学热
来源: 新华网  2015-10-05 16:17:00   责任编辑:张昕晔  www.k618.cn
内容提要:在古树参天的国子监里,6岁的陈泉锦身着汉服朗诵中国国学经典,声音稚嫩却有力。在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看来,中国传统文化进高考是大势所趋,高考的指挥棒作...

  在古树参天的国子监里,6岁的陈泉锦身着汉服朗诵中国国学经典,声音稚嫩却有力。

  比起上钢琴课、学英语,陈泉锦的课外生活似乎有些特别——在坐落于国子监的成贤国学馆,学习诗书礼乐,行传统礼仪,接受国学文化的浸润。

  虽然学习内容大多是古典的诗文,他学起来却很快乐。聊起《弟子规》这个300多年前的中国幼儿读物,他兴趣盎然,“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是他最喜欢的辞句之一。

  据成贤国学馆馆长纪捷晶介绍,在馆内接受国学教育熏陶的孩子以4到10岁为主。除了诵读像《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孩子们还会通过国画、民俗手工等形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纪捷晶认为,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能被忽视。国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的一种,应该在孩子心中扎根。

  “国学经典中的语句,比如‘长者先,幼者后’,其实体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智慧,古今相得益彰,孩子们学习古代的东西也不会觉得牵强。”纪捷晶说。

  国学培训班的兴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中国的中小学里出现的“英语热”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学习汉语、传统文化的热情衰减令人担忧。给“英语热”降温,让更多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北京通州区早在2009年就开始进行国学教育实验。在通州超过50所中小学内,除了语文课外,每周都有一节国学课。为了更加系统深入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校统一使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教科研部副主任卢洪利认为,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点,探索丰富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至关重要。

  “在小学阶段,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孩子们日常的文娱活动相结合,将朗朗上口的韵文融入跳皮筋、做韵律操等活动中。初中阶段,我们设置对联创作比赛,将学生兴趣延伸到课堂外。”卢洪利说。

  通州国学教育实验使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是中国首套具有明确教育目标和系统课程结构的中小学传统文化专业教材。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教材编著单位,正在完善教材的高中部分,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测评和考核形式。

  在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看来,中国传统文化进高考是大势所趋,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必然会使传统文化受到更多重视。

  “如果传统文化出现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内容不应该是诗词背诵等标准化形式,而是楹联写作、诗词歌赋创作等开放型题目,注重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和运用。”张健说。

  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推广,与国家政策倾斜和社会舆论引导密不可分。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中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语文出版社是中国权威的中小学教材出版社之一。据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介绍,该社修订的新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已送教育部审批,在新版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比重由之前的30%升至50%左右。

  王旭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现在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复古,是思考如何打通古今。我们在教材的课文后面设置很多启发学生思考的开放型问题,如谈谈现代社会与儒家思想,希望学生在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来回穿越中,实现融合和理解。”王旭明说。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认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国家繁荣昌盛,在全球化浪潮中立足的文化根基。

  “我们应该尤其重视在青少年中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郭齐勇说。

【本文责编:张昕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