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互联网+”,国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互联网+”,国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9-30 10:27:08   责任编辑: 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 教育非一日之功,“云国学”以中小学教师作为抓手,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为国学传承和普及提供了师资储备。

  便捷化还是工具化

  互联网为国学的普及带来的积极意义是应当被充分肯定的。正如李山强调的,传统的国学教育方式,普遍是办班、教学、出书,相较之下,网络传播起来更为方便快捷,易形成一定的读者群,除此之外,通过互联网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国学“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变得更为容易了。

  张建云也介绍,有用户追随“微国学”多年,在微信平台上留言说,每天坚持不懈地读“微国学”,对人生的看法都豁达了许多。“通过国学对大众产生积极的影响,觉得很有成就感。”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文强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介绍:“借助慕课平台,我开设了一门‘佛教文化’课程,这是一门通识课,此前,已经开设了八年,但八年所教学生人数的总和还不如一次慕课选课的人数。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传统的国学课堂里,师生之间互动是相对有限的,但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反而变得积极,互动也十分自由、开放。”

  但应该看到,“互联网为国学的传播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与挑战。国学教育也要考虑文化形成的时代和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之间的时间跨度、社会发展带来的误读和冲突。”郭文革认为。

  一方面,由于网络上的内容质量没有一个客观严谨的标准,使得网络上传播的国学内容相对杂乱。加之在功利目的的驱动下,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偏差解读充斥网络空间,使得互联网上传播的国学知识参差不齐。采访中,有不少国学软件开发者表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是他们开发产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瓶颈。一方面,作为国学爱好者,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更广泛地推广国学,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生存压力,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做出一个艰难抉择。

  因此,就有学者指出,随着市场上各种国学诵读软件的不断涌现,国学教育看起来比往日更加繁荣,但从深层次剖析,国学教育依然面临“儿童相识却不解”的时代窘境,即看似热闹却不求甚解的尴尬。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如果不注重深刻理解并经世致用,我们的国学到头来就是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

  更需要反思的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易造成国学工具化的问题。互联网教学使得学生面临大量的、未经筛选的读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精选读本,并且注重教学过程的体系化,都是“互联网+”对从事国学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带来的新挑战。

  还有专家指出,如今,“互联网+”国学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跟随着“互联网+”的脚步,部分开发者在“国学热”的现象中嗅到商机,于是跟风而上、随波逐流,但真正踏踏实实做内容的开发者并不多。在一片“国学热”景象的背后,国学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深入分析。

  让“互联网+”国学教育走得更远

  “互联网+”国学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意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做得好应该有相应收益。另外,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做国学普及,但整个教育体制对国学还是不够重视。从小学到大学,大家对国学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不论是个人兴趣还是辨别能力,都还有提升的空间。高文强认为。

  碎片化是互联网天生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将国学价值体系与技术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避免国学教育陷入“工具化”的困局,显得尤为重要。李山指出。

  还有专家分析,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长期积累,这注定国学教育也将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即使是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也不可能一日千里。因此,国学普及不能简单依赖技术手段,甚至被技术手段绑架,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学生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才是国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被关注的。(杨张若然 姚怡云 何诗源 赵婀娜)

【本文责编: 教育施樱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