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神秘失传它们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神秘失传它们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来源: 人民网    2024-09-30 10:27:00   责任编辑: 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史学家田昌五认为:陶片上的字有象形字,也有会意字,由于是刻在陶器上的成组文字,建议称为“陶书”。

  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认为:从陶文的章法布局、笔画笔顺上看,应是自右向左读;陶片上的文字有几个是象形的,右二行第1字似有尾猿猱形;有的字像是形声字,如右四行第1字似心左似刀;后世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别,丁公的陶片文字或者就是当时的俗体。

  考古学家张忠培认为:鉴于此前在良渚文化的余杭南湖陶罐和澄湖古井鱼篓形罐上,也发现过在烧后的陶器上刻划图案或符号的先例,可以认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在创造着文字。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商人可能吸收了不同谱系的考古学文化居民的发明,把中国文字推进到甲骨文阶段。

  考古学家俞伟超认为: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文字。龙山文字和商代的甲骨文,即使有相似之处,却不见得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龙山文字和商代甲骨文,很可能是两种文字。

  古文字学家高明认为:它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而刻,反映了当时人的意念和语言,是已被人们淘汰的古文字。

  古文字学者裘锡圭认为:这些符号显然不是图绘,也不是无目的的任意刻画的产物。它们大概也不会是跟语言毫无关系的一种表意符号,不然为什么会有11个符号排列有序地刻在一起呢?另一方面,从遗物的时代和符号的形式来看,它们也不可能是成熟的文字。所以它们大概是一种原始文字,并不是一种处于向成熟的文字发展的正常过程中的原始文字,而是一种走入歧途的原始文字。

  有些学者还基于对商周文字的知识,尝试对陶文释读。如第一行第1字,严文明疑是“鸟形”;第一行第2字,李学勤释“父”;第一行第3字,蔡凤书释“以”;第二行第1,王恩田释“夋”,陈公柔释“夒”;第二行第2字,李学勤谓“似为有角的走兽形”;第三行第1字,李学勤谓“似顾首短尾的动物”……

【本文责编: 教育施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