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380*90>礼乐文明与文化自信
礼乐文明与文化自信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6-10-12 16:58:00   责任编辑:未网教育张晴  www.k618.cn
内容提要:中华传统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中华传统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中华文化核心的、首要的价值,也是实现人的道德和培养人格的、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实践的活动。《礼记·乐记》曰:“礼者别宜,乐者敦和。”礼讲分别,乐的核心是和谐。礼乐在中华文化中,是作为制度来规定的,在“二十四史”中,《史记》称“书”,如《礼书》、《乐书》。《汉书》称“志”,如《礼乐志》。圣人“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志”是记载国家的大礼,是天地万物的位序,社会礼仪,伦理道德等的总和。礼乐作为国家制度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人的任何活动都应该合于礼、合于乐,如果不合礼乐,就不能说是合法、合理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服饰文化,服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符号,是这个民族精、气、神的表征,是这个民族所以是这个民族的个性象征。现在我们出国,或者接见外宾,都要求穿“正装”。所谓“正装”,应该是指中华民族的正统服装。西装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不能说是“正统”服装。我在这篇文章中,就讲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穿服装,才是合乎礼。在“二十四史”,如《后汉书》中《舆服志》记载:“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说明穿衣服是一种国家制度,必须合乎礼。穿西装就不合乎中华民族的礼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璀璨的、辉煌的服饰文化。虽自古以来不断沿革,但都是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汉书·礼乐志》)。“后王”继承、损益“前王”的礼乐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如唐代的服装既传承又创新,非常漂亮华丽,明清的服装也是如此,即使是民国时期孙中山制定的中山装(前面是五个扣子,寓意五族共和,从中国传统思想来讲是五行——金木水火土;有四个兜兜,这个不是让你去贪污的,装得多,而是要关爱士农工商、国之四民。《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每个袖口有三个扣子,可以讲是天地人,是有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另外,唐装的五个扣子和两个兜兜是讲阴阳五行)。都是传承损益中华民族传统礼乐文化来制定的,可是西装有什么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和内涵?没有。这是不合乎礼的,照搬、照抄西方服饰,是没有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表现。
   程颐说“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天下无一物无礼乐。”“天下无一物无礼乐”,就是说天下每一事物都渗透着、体现着传统礼乐文化。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出国,都穿民族服装。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的标志和符号,是不能丢的,在国际舞台上,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哪个民族的代表,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性格、气质和精神。 
【本文责编:未网教育张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