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580*90>说到 “礼” 我们还想告诉你这些
说到 “礼” 我们还想告诉你这些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6-10-12 16:51:00   责任编辑:未网教育张晴  www.k618.cn
内容提要:礼,一个中国人再为熟悉不过的字眼。它悄然无声的出现在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我们,它写起来虽不过简单几笔,但在老祖宗心中,构成它的可不仅那了了五画。
   礼,一个中国人再为熟悉不过的字眼。它悄然无声的出现在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我们,它写起来虽不过简单几笔,但在老祖宗心中,构成它的可不仅那了了五画。
  一、礼,它传承一段历史
  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礼”字是由表示两串玉佩的“珏”字与表示承器之物的“豆”字上下组合而成。也正如甲骨文以象观义的特点,“礼”在造字之初指的是祭祀所用的器皿。
  秦始皇实现一统后,全国推行“书同文”,小篆这一凸显中国文字形意之感的字体应运而生。而为了更好地表现“执奉仪礼,祀神求福”的国家祭典,小篆中的“礼”字则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添了代表“神事”之意的“示”字偏旁。
  而随着碑刻盛行,汉代隶书中的“礼”变得硬朗方直,尔后再加之宋代楷书对于“示”字偏旁的平直简化,“礼”字最终固定成形。
  从甲骨文到楷书,从殷商到宋,一个“礼”字走过了两千五百年,但它也仅仅是千百万汉字中普通的一员。然而,也正是这些由横竖撇捺堆积而成看似平凡的方块字,却在用它们的过往为我们演绎着一段段金戈铁马的浩瀚中国史。
   二、礼,它践行一种规范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夏商周以来,礼就一直被奉为历代社会生活的总规范。因而对于古人,衣食住行皆有其礼。
   衣——穿着得体。古人的衣着由头饰、上衣、下衣、鞋屡与佩饰组成。头饰分为“冕” 、“冠”、 “帩头”, “冕” 为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冠”是仅供贵族男子使用,而没有爵位身份的平民只能选择用材质较次的“梢头”。
     在衣物方面,古人将短上衣叫“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平民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cháng)、绔(kù)、裈(kūn)等。裳就是裙子,有趣的是古代男子也穿这类裙子。绔也写作“袴”,成语“纨绔子弟”正来自于此。古人穿的鞋有屦(jù)、履、屐、鞮(dī)等,材质大都是是草、木、皮、丝质的。
   中国人自古喜玉,它也就成为了古人最重要的佩饰,而古人常用的佩玉有环、玦。环为妇女的佩饰。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饰装品。
  食——饮食有序。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第二顿饭叫“餔(bū)食”,又叫“飧”。
  而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所食之物以杂粮作物为主,统称为“五谷”或“六谷”。五谷是黍(黄米)、稷(小米)、麦(大麦、小麦)、菽(豆)、麻(麻子),此外再加上稻,就是六谷了。
  住——择境而居。古人讲求择境而居,因此他们将住宅分为“宅”、“馆”、“庐”。其中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
  馆则比较华丽的,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草庐”。
  行——出行有规。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礼记·曲礼》中提及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同时又可避让行人。
  正如《左传·隐公十一年》中所说的:“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古人在日常生活引入的礼制其本身就深含着对社会秩序的协调以及对审美情趣的重视与培养。
  礼,虽独独一字,其中承传的,是由古及今延绵不绝的中国历史,是富含深韵的秩序之本,更是中国人胸膛里从不曾熄灭的文化之真,而这一些恰恰都是不应被我们轻易丢失忘却的。
  
【本文责编:未网教育张晴】
下一篇:科技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