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580*90>古琴在古代只是精英文化吗
古琴在古代只是精英文化吗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6-10-12 16:52:00   责任编辑:未网教育张晴  www.k618.cn
内容提要:古琴从创制之初就有着大量存在于民间的史实,无论制作还是弹奏均不乏民间工匠、琴师们的身影。
    古琴从创制之初就有着大量存在于民间的史实,无论制作还是弹奏均不乏民间工匠、琴师们的身影。比如春秋时职业琴家师旷(相传师旷为《阳春》、《白雪》的作者)、唐代民间制琴名师雷威、明代琴学大家严天池的老师之一“染匠琴师”徐染匠(严天池称他为徐亦仙)等等。
   《史记·苏秦列传》对于齐国临淄古琴普及程度的描写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
   公元前约六四八年周襄王时,百里奚夫人(当时的身份是普通百姓)作琴歌《废廖歌》以讽其夫(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琴史初编》中载:师中是汉武帝时,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地方的名琴手,在他的影响下,当地有不少人喜好弹琴,过了一百多年后,刘向还在他的《别录》中写道:“至今邳俗尤多好琴。”
   可以说古琴在古代有着很高的认知度,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郦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经·郑风·女日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人喜爱的乐器。
  从唐诗宋词到明清传奇、小说、戏文,描述古琴的文字大量存在。文艺、文学是生活内容的典型和集中,生活里大量存在着才会有文艺作品里大量的再现,从这个文艺规律来看,也说明了在古代古琴是知名度很高,比较大众化的乐器,正因如此,才会有“君子无故不彻(撤)琴瑟”。
   为什么明清两代出版刊印了《神奇秘谱》、《自远堂琴谱》、《大还阁琴谱》、《松弦馆琴谱》、《五知斋琴谱》……多达一百五十余部古琴谱集,这里除了印刷技术发展的原因以外,还有就是社会的需求,有这么多人爱好古琴,才会有这么多的谱集出版。正因为有了那么深厚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的琴学才发展到“蔚然大观、浩如烟海”的程度。这是有具体的内容充实了以后才会形成结果,如果一直就只是三五个文人在那里弹琴的话,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多曲谱、谱集出现,不会有这么多大量的创作存世。可以说在我国古代,古琴音乐是有了社会的广泛基础以后才会有这么广泛深入的发展。
  另外,从古代出现大量“野斫”琴的事实,也可看到古琴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宋代是继唐朝之后古琴的发展时期,据《宋史》载:太宗曾下令改七弦琴为九弦琴,徽宗用魏汉津之靓,造大晟乐,用一、三、五、七、九弦的五等琴,祭祀、朝贺的大乐中要用八十多张琴,仅七弦琴就要用二十三张。《画继》载:政和间宫中还有“琴院”之设,宣和殿有“万琴堂”收藏古今名琴。《格古要论》称:“宋时置官琴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古日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是野斫。”这足以证明统治者对古琴的爱好。至于当时民间,据《琴论》记载税:“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元人吴自牧:“浙操兴于宋,……浓丽切促,里耳无不喜。”《梦粱录》称:“府第中有家乐,儿童多执笙簧琴瑟,最可人听。”又说:“其官私妓女,……或捧龙阮琴瑟。”可见两宋时期的七弦琴并非宫廷雅乐和文人士大夫所垄断,而是出现于民间各种场合,足见当时弦歌之盛了。传世宋代野斫琴较早的有“雪应钟”、“清角遗音”、“龙门风雨”。南宋有“玉壶冰”、“万壑松”、“海月清晖”等。
  明代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为了巩固政权,继续发扬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使众多琴家来至京师活动,七弦琴在皇家关注之下,逐渐兴盛起来,擅长古琴之士增。到明代中期,已经发展到白天子至于庶人直至阉宦都弹琴的境地,真是上有好者,下必胜焉。故有明一代自始至终成为古琴音乐的极盛时期,作曲修谱,造琴之事,到清兵人关也未尝停止。留传至今的明代琴谱尚有相当数量,而传世的明琴至今不可胜数,其中有成化、弘治御制的有藩王宁、郑、衡、益、潞王与崇昭王妃的;有名家手制的,如高胜、惠祥、祝公望、尹国成、冯朝阳、杨椒山、王涯仙、左光斗、萧祥生、王舜臣、金永叔、李枝、张冲和、徐嘉彦、刘师桐、宋睿、干氏、萧敬、汪士思、严天池、王昆一等。南昌和苏州还有两个斫琴世家,即南昌的涂氏和吴门的张氏,他们祖孙由嘉靖至崇祯世代制琴。此外还有些太监也造琴,如胡喜谏等。
【本文责编:未网教育张晴】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