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中的“谷雨”
来源: 承德晚报  2015-04-20 15:20: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我国种植谷物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论语》中就已经记载,如“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图语:谷雨】

  我国种植谷物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论语》中就已经记载,如“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文中的“粟”即今天的小米,为谷物之一。随着农耕业的发展,古人出现了“五谷”之说,何为“五谷”?《孟子·腾文公》在后人的注解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汉书·食货志》中解释为:“五种即五谷,谓黍、稷、麻、麦、豆也”,名称大同小异。遥想我国古代孕育华夏文明的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就不难理解,我国古代,辛勤耕耘的劳动人民在北方与南方耕种谷物的不同,因而记述的种类就有些不同。

  天地万物,少不了雨水的滋润,漫漫原野之上的谷物亦如此。于是,“谷”与“雨”就自然而然地挨在一起,成了自古至今、人人熟知的节气之一。古籍中关于“谷雨”的记载浩浩汤汤,不胜枚举。

  《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後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早在华夏文明的肇始之际,神农顺应天时,应地利,雨水降临后,带领人民埋头深耕,在一次次的劳作中,文明之流汩汩流淌,泽被后世。农耕社会,谷物的作用太大了,以至于《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谷物丰收,则民安,则滋养淳厚的民风,事关百姓的礼仪荣辱。不仅如此,《淮南子》说:“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小小谷物,生于原野,系民之根本,国家安危于一身。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谷物的种植,不断探寻与天气的关系,使之更好的生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季春时节,清风和鸣,雨水袅袅而来,土膏微润,田垄之上,铁犁游动,一粒粒种子落下,用不了多久,禾苗就拱出田地,希望的原野生机勃勃。自古至今,百姓们就谨守着“谷雨前后,栽瓜点豆”之说,北方,天气来得迟一些,谷雨前后,是谷物种植的好时候。之所以选择这个节骨眼,自有传统的表达,《礼记·月令》说:“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谷雨之际,大地温润,生命之气四处充盈,弥漫飘散,草木也好,谷物也罢,都可以乘势萌发,渐成燎原之势。

  《汜胜之书》中也有类似记述:“须草生至可种时,有雨即种。”“三月榆荚时雨膏地强,可种禾。”“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串串榆钱钻出来,适逢雨水淅淅沥沥之际,地气凝结、氤氲,农人就可以种植谷粟和大豆了。

  古代,为了应对极端天气,保障秋天的收成,谷雨前后的种植常常多一些种类,《汉书·食货志》曰:“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师古曰:‘岁月有宜,及水旱之利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不管怎样,正如《齐民要术》所云:“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