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代圣贤>孔子一生的修养(2)
孔子一生的修养(2)
来源: 中国孔子网  2014-08-25 16:49: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好,我们就讲具体的方法。第一个叫自我约束。说到自我约束,可以从几方面来看,首先就是吃东西。
 

晴川送客图

【图语:《晴川送客图,元末明初画家张原所画》】

    好,我们就讲具体的方法。第一个叫自我约束。说到自我约束,可以从几方面来看,首先就是吃东西。

  我们小时候念书,念到一句话,大家都觉得孔子这个人很难相处,【《乡党篇》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就是:“割不正,不食。”肉没有割正,他不吃,我们听上去不可思议。有肉就不错了,还要看割没割正呢!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孔子这么挑剔。我自己年过50以后才知道,因为牙齿不好,肉没有割正的话,有筋,咬不烂,吃了也白吃。但是孔子说他有十样东西不吃,这只是一样,另外九样更清楚,叫做这个肉已经有臭味了,当然不吃了;这个颜色都变了当然不吃了;这个蔬菜季节不对怎么吃呢?这个菜没有适当的配料,怎么吃?

  你要吃生鱼片,没有芥茉酱,怎么配呢? 是不是,这些都是要适当得考虑,考虑的目的只有一个,养生。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

  孔子说过一句话非常的具体,他的学生为他总结的,叫做老师最谨慎的三件事。【《述而篇》子之所慎:齐,战,疾。强调“疾”】第一个斋戒,第二个战争,第三个疾病,所以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因为谨慎啊,代表你必须有所收敛啊,我们看第三件,第三点叫做疾病。古时侯,医药不太发达。最好不要生病,生病的话,恐怕就有危险。所以孔子对于这种药理,对于这种吃东西,他非常谨慎,因为病从口入。所以他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是有道理的。他甚至外面买的酒,外面买的肉干他都不吃。

  【《乡党篇》 沽酒市脯不食】所以我们以前也谈过,孔子不收,肉干的,你不要送肉干给他,送了他就要问你妈妈做的,还是外面买的,这个弄不清楚,所以孔子不是收束修的,他看你有没有15岁,是不是愿意求学,所以讲到吃的问题,你要谨慎。孔子后来生病了,季康子是鲁国执政的卿,送药给他,孔子说什么话呢,【《乡党篇》丘未达,不敢尝】他说“丘未达,不敢尝”。简单,你总理送药给我,我不懂这个药的药性,我不敢试试看。怎么可以拿自己开玩笑呢?执政的卿大夫送药给你,肯定是外国来的名药。这是什么长白山的老参,什么地方的名药,那个药是很补的。但是要补对人。他好意送药给你,你出了问题,你也不会说,这个事请你原谅,来不及了。不要说食物不能乱吃,药也不能乱吃。所以孔子是懂得一些医术的。

  他有个学生德行很好,我们一直没有提他,因为他也是活得不久,颜渊,闵子骞,第三名,冉伯牛。【冉伯牛字幕板 《雍也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论语》有一段话,伯牛生病了,孔子去看他,从窗户上拉他的手。为什么从窗户上拉手呢,两个解释。一个是孔子是老师是长辈,看晚辈不能到病房去,一个是说他的病有传染性,你不能进去,所以孔子从窗外拉他的手,然后说:哎呀,这么好的人,有这么坏的病,我们要失去他了,这是命啊。孔子为什么一拉手,就知道恐怕他救不了了呢?因为孔子会把脉。一拉手就知道这个脉息已经救不了了。这样讲很合理。因为从后面孔子药性不懂,他不吃,看得出,他是有研究的。古时侯,念书人,这些都是要懂的,所以孔子对于养生方面,这个不吃,那个不吃,那等于是他自己收敛。约束自己。现在医学也告诉我们,只要好吃的都不健康,健康的都不好吃。那么孔子对于这个,第一个,饮食非常注重。第二个,对于说话,言语。说到说话和言语都跟这个口有关。人生毛病不是一半以上都跟口有关的吗 。所以在《易经》里有一卦,叫做颐卦,颐的卦像呢,叫做山雷颐。【易经八卦图 颐卦】《易经》不熟悉没关系,他画出来就是一张口,上面下面是阳爻,中间四个阴爻,张开了,准备吃东西。照理说来,应该不错。如果说我想找工作,占了一卦,肯定可以找到,因为有饭吃,但是不要忘记,在这一卦里特别提醒我们,居然有四个爻是凶的,不好的。

  人如果能把这张口管好的话,人生的麻烦少了很多。所以孔子特别注意言语。他的言语怎么注意呢?第一个,【《子罕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强调“利”字】,他很少主动谈论三点,子罕言利、命跟仁。第一个,孔子说,我们来谈谈有利的事吧。你一谈有利的事,每个人都希望有利,这样好处分一点给我,所以你一谈有利的事,大家心就浮动了,老说做什么生意可以发财,去哪里可以发财,谁还愿意安心的工作呢?

  第二个,孔子很少谈到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强调“命”字】我们刚才提到《易经》,命,很复杂,你说一个人知道了命以后,他还会奋斗吗?你谈命的话就有神秘的成分。事实上孔子自己也会占卦,在《易经》里面也有写,后代也有很多学者在谈这一点。比如,孔子准备做官的时候呢,就占一卦,发现自己只能当装饰品。他就算了,我就做这些经典的注解(来)教学生吧。他后来觉得我还是想做官,做得也不错。再占一卦,占到什么?旅行的“旅”,就是说你去旅行,他就周游列国。在《易经》里都有这些。所以,你如果说要自我约束,在言语上,你说他要谨慎,尽量不要谈利益,尽量不要谈,命运。

  第三个比较特别。【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强调仁字】也不要谈仁,仁义的“仁”这个字。你说《论语》里这么多(仁)字,怎么会说没有谈呢?仁义的“仁”字在《论语》里出现104次,但是大多数是别人问,孔子才回答。孔子很少主动说,今天上课的主题是仁,他很少讲,为什么呢?“仁”这个字牵涉到人之道,每一个人要因材施教才能谈的。你如果普遍的谈的话,只能说各位同学,你们要做好人。这等于没讲。所以你给每个同学都要讲,个别的学生,他的人生的路该怎么走。所以,有一个学生叫樊迟,三次问仁,三次答案不一样。孔子很少主动去谈,因为主动谈的话,没有特定对象,太空泛了。所以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利、命、仁。

  更有名的一句话是什么呢?子不语,什么叫“语”呢,“语”跟别人讨论,“言”跟“语”不太一样,怎么不太一样呢,【《乡党篇》 食不语,寝不言。】有一句话也在《论语·乡党篇》出现的叫做“寝不言,食不语”睡觉时不说话,吃饭时不讨论,言代表说话,语代表讨论、对话。

  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跟别人讨论怪力乱神。好,我们要问了,怪力乱神存在吗?【《述而篇》 子不语怪,力,乱,神。 强调 “怪”】存在,但孔子不讨论,什么叫怪,反常的就叫怪,反常,这个现象很反常。那就是不用谈,因为他反常,代表他时偶尔出现,你也很难找到原因。因为古人对自然界对科学的知识很有限。【《春秋·僖公十六年》六鶂退飞过宋都】比如有一次看到六只鸟退着飞过宋朝的首都,“六鶂退飞过宋都”,这个鸟怎么一面拍翅膀,一面向后飞,因为(反方向的)风速比(鸟飞行)的速度要大。所以鸟拼命的飞,我们看到的鸟是向后飞的。那这种现象,你了解就没什么问题了。所以,那时候的人,他在这方面怪,反常的事不要谈,你谈的也是猜测而已。所以不谈“怪”。

  第二个不谈“力”【子不语怪,力,乱,神。强调“力”】什么叫做力呢?力就是力量的“力”,因为当时对于国家的存在,他有两种考虑。第一个你要以力服人,第二个是以德服人。一个国家,用德行来让别人接受的话,这样才能称王天下。用力量来征服别人叫做霸。古代叫做王,后面有春秋五霸,就是靠力。“力”代表武力,这孔子不谈。因为你靠力来谈的话,就忽略德了。

  第三个,孔子不谈乱。【子不语怪,力,乱,神。强调“乱”】“乱”代表造反。悖乱之事不要谈,有造反的事情很热闹。你看演电视剧很多内容都有(造反的事),如果你说天下承平,你一集就演完了。天下太平,有没有事?没事。当然是弄得很复杂的,狸猫换太子,很多复杂的现象,这叫做乱,孔子也不谈。

  再有就是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强调“神”】说到神这个字啊,就要分辨了。神在这里是指灵异事件。灵异事件就是不能解释的很神秘的事件。不是鬼神。孔子谈鬼神,公开的谈。“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篇“敬鬼神而远之”, 2.24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先进》】不是鬼神吗?是不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禹呢?“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不是鬼神吗?孔子对鬼神是可以谈,因为鬼神是人类的祖先。甚至于这边所说的鬼神是灵异事件,就是很神秘的事件。比如像表演什么隔空抓药,很神秘的。

  这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他不谈,所以比较收敛。因为谈这种事情很有趣,比如今天大家聚会,大家谈这种事,越谈人越多。对不对。你谈正经的事情的话,别人听了会觉得好像很平常,但是,道就是平常。平常最可贵。一个人一定要安于平常,安于平凡。他才是真的不平凡。所以孔子对他的言语方面,也是一样。

  (并且)他还提过三种严重的过错,那三种呢?跟说话有关。【《季氏篇》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第一个,该说话不说话,叫做隐瞒;第二个不该说话,就说话,叫做急躁;第三个,没看别人脸色就说话,叫做瞎子。所以孔子很直接,说话很困难,要说得好,不容易,说得好不容易。所以你要记得,说话需要判断时机,这个时机是不是该说。有时候,我们年轻的时候比较冲动,想说一句话的时候,根本就不管时机,大家听我说。别人听的时候,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你也怕忘记,等下忘了怎么办呢?后来年纪大了后,才知道,忘了就算了。忘了,代表他不太重要才会忘记。所以,这跟言语有关。

  那么再接着第三个,叫做情绪方面。第一个叫做我们要对自己的饮食方面要节制,第二个,要对自己的言语,要能掌握,第三个,就是情绪方面,说到情绪方面,这几年很流行谈什么?在智商之外,谈情商。就是情绪智商,说到情绪智商。当然会有喜怒哀乐了。所以我们念《论语》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一个字。叫做“怨”,抱怨的怨。你注意翻的时候发现,怨这个字出现了20次。

  并且跟怨相近的字还有几十个啊。包括《论语》第一句话大家最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背景板强调“愠”】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那个“愠”就是生气了,叫做生闷气。怨就是已经发出来,给你看到就叫怨。那个“愠” 是里面在生气啊。所以跟这个有关的那些字很多。

  关键在什么地方?在于“怨”这个字。如果你讲情绪的话,两个字最重要。一个是怨,一个,是羞耻的“耻”。所以看论语的时候,这两个字掌握住,你就知道该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了,人很容易比较。比较之后就觉得自己受委屈了,对自己占便宜的地方往往都不会注意,认为自己该得的了。但是自己如果受委屈的话,就很容易抱怨。这时候,你就要设法去问自己了,怎么样去化解抱怨的问题。

  抱怨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我抱怨别人,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别人抱怨我。所以,如果说你想修养的话,先考虑别人为什么要抱怨我。所以在《论语》里面孔子说了,你做任何事都考虑利益的话,就带来怨恨了。因为利益很少,利益少,大家都要,到最后,你得到大家都没有了。那当然会怨恨了。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他不跟别人去争,不跟别人争就没有什么怨恨的机会。

  孔子的方法不像老子一样。老子是真的不争,但是孔子会说什么,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对自己要求很多,对别人要求很少,这样就远离怨恨了。

  我们要记得为什么孔子要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我不愿意别人怎么样对我,我就不要怎么样对别人。这是一个最低要求。如果换一下方式说,“己之所欲,加之于人。”那就不一样了,我如果把对自己的要求加在别人身上,别人会说我又不是你,为什么这样要求我呢?这有时候太主观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啊。比如我每天念书十小时,我跟学生说,你们每天也要念书十小时。但是学生说,老师我要打工,我要赚学费,我家里面父母亲要我伺候。我不可能读十小时。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抱怨,说老师自己当然没问题嘛。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