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地方高校将走出“千校一面”
地方高校将走出“千校一面”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5-03-13 10:11:00   责任编辑: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此前,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年度工作会也提...

  【图语:李和平】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此前,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年度工作会也提出将印发地方高校转型试点的指导意见。地方本科高校为什么要转型?转型的要点和难点在哪里?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和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

  两次转型性质完全不同

  记者:现在要引导转型的这些地方本科高校,基本上都是2000年前后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转型过来的。这次转型和上一次有什么不同?是不是过去转错了呢?

  叶飞帆:对这个问题,我们绍兴文理学院很有体会。这两种转型有不同的维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当年更多的是纵向的转型升格,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今天是一个应用型的转型,可以说是横向的转型。从今天的大环境、大背景来看,向应用型转型可能更加重要,可能是我们下一步提高水平的一个前提。因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如果不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去办学、去培养人才、去做科研,就很难争取更多的资源来提高水平。

  李和平:我非常赞同叶校长的观点。说是两次转型,实际上它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上一轮是层次的一种提升,这一次的提升是内涵的一次变更。层次和内涵不是一个概念,那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面,层次的提升是必须的,也是符合老百姓的需要,符合国家需要的。发展到今天以后,我们在内涵上做一些调整,不再是传统办学模式的简单放大,这也是符合今天发展需要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定说是两次转型的话,它并没有矛盾,它实际都是现实发展的一种需要。

  记者:安徽省在国务院文件出台前就已开始了高校转型的探索,绍兴文理学院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你们在转型过程中具体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和平:首先是理念上的问题,传统的办学模式有成功的经验,现在要转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完成的事。作为一所高校,无论原来是专科学校还是有一定历史的本科学校,它有传统惯性和教育规律。在教育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这三个规律的有机统一上,从理论上破解很难。其次有了这种理念,意识到这类学校应该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如果把高校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它的规律,过去很多学校都是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做的,转移到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它的目标是什么,怎么设计它的培养过程,应用型的队伍怎么建设等都会成为问题。

  叶飞帆:从学校层面讲,专业调整的难度很大。为什么难度很大?我们国家现在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专业的实体化,某一个特定的专业和某一个特定的教师群体,它们的利益是紧紧绑在一起的。这个时候要调整或者关闭一个专业就很难,因为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我们的改革首先就要冲破这种利益关联,从制度设计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个转变”缺一不可

  记者: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提出,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这“四个转变”你会把谁排在第一位?

  李和平:这“四个转变”是四位一体的,缺一不可。安徽省在2008年开始做这件事情时,就发现地方高校与社会之间不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能不能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成果,学校能不能提供?这两者之间是有距离的。我们当时就想,面对整个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形势下,应该有新的变革,应该有新的改进。首先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经济社会的需求,其次培养这样的人才要符合人才的培养规律。因此,必须要关注到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到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实际上袁部长讲的这几个转变,概括了整个转型的具体内涵。

  叶飞帆:怎么转变办学思路,我们体会实际上还是要对转型的本质要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打消一些顾虑。现在有人说是不是要从本科向专科转型,这就完全偏离了本意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转型和提高水平是不矛盾的,两者还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我们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优化和提升这些学生资源,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其次,转为应用型绝对不仅仅是指工科专业,很多文科、理科、艺术等专业也可以做成应用型专业。不要一谈到转型,就成了重视工科,其他学科不要发展了。再其次,要正确看待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不主张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我觉得应该是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并且这两个教学都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问题如果能够澄清,转型可能就会变得更容易些。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大学都在制订章程,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让地方大学科学定位?

  李和平:安徽高校界有这么四句话,叫作“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这四句话写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文件里面,作为当时、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高校发展目标,第一句话就是科学定位。安徽的地方高校里,有2000年左右升格的,也有一些办学历史50年左右的,它们情况不一样。因此推动各类学校合理定位,这是高校转型发展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们推动这种事,就是通过高校章程。我们2008年做的时候还不叫章程,叫学校的总体设计。每所学校都要针对你所在的这个地方、你的学科基础、你的历史积淀、你在全省高等教育布局上的位置,根据全省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的需求,来设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怎么办学,包括办什么学科、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每所高校都要拿出一个总体规划。

  后来我们省的很多政策,都是按照这个定位来做的。定位做好了以后,才能解决如何办好大学,如何保证教育方针的实现,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顶层设计之下,我们要推动它的转型,同时也推动现代大学建设。

  叶飞帆:我认为大学章程最后形成一个文本,那只是一个结果。在它的背后是大量的工作,大家统一思想,明确路径,营造环境,最后真正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它的发展目标搞清楚,所以大学章程对于保障高校转型是非常重要的。

  从更广的角度来讲,这实际上就是完善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防止以往的政府放权“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我们是在为政府的放权做好准备。只有建立一套科学治理体系,才能应对未来的政府放权,才能真正办成一个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自主办学这么一个实体。

 

 

【本文责编:陈笠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