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崔沔的孝心与善行
崔沔的孝心与善行
来源: 立身教育  2014-08-23 20:06:00   责任编辑: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崔沔(673~739年):字善冲,唐朝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应制举,对策为天下第一,累迁祠部员外郎。

 

[图语:夏五吟梅图 为国画家王翚所画,画于清代。]

   崔沔(673~739年):字善冲,唐朝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应制举,对策为天下第一,累迁祠部员外郎。睿宗朝转著作郎,开元中历秘书监太子宾客。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

  崔沔幼时家居成都地区,其八岁时父亲逝去,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十三岁时,母亲又得了眼病,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到处为母求医问药,但还是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纪,就支撑起了这个家,把母亲伺候得好好的。

  崔沔家门口有一个水塘,塘边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从这里经过。一天晚上,母子俩正在吃饭,忽然听见门外有嘈杂的喊声,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来,刚才一个小孩摸黑从塘边走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救得及时才捡了条命。

  回到屋里,母亲忽然对崔沔说: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人家从这里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会掉到水里头了。崔沔担心用油要多花钱,母亲说:我们节约点就行了。

  崔沔是个孝子,当即就依了母亲的意思。第二天,天刚黑的时候,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灯笼。大家都很感动,知道崔沔家里穷,各家便自愿拿出一点油送来。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掉到水里头了。

  崔沔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进士。他念念不忘母亲,经常陪着母亲游玩。一天,他们去馆子里吃饭,崔沔夹了菜给母亲吃,母亲问是何菜,崔沔说这是高笋,母亲便说:高笋好吃,细滑爽口。

  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后来请人在家门前挖塘栽上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

  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不忘母亲养育之情。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很伤感,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一年清明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白玉一样的高笋承载着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为之钦佩感动。为了纪念崔沔对母亲的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高笋塘。

  崔沔的儿子崔佑甫,后来成为唐德宗李适一朝的贤相;崔沔的孙子崔植也成为唐穆宗李恒一朝的宰相。后人都认为崔沔子孙的富贵,是崔沔的孝心与善行所积下来的福报。

  崔沔之孝,不仅在于从物质上赡养母亲,更在于从精神上、感情上的关心与体贴;崔沔之孝体现在能帮助母亲实现她的善念,母子一起积德行善。


  [图片赏析]

  [作者]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瞿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虞山派创始人。初为王鉴弟子,后转师王时敏,王时敏推崇其画,以为最能得古人精髓者。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又加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

  [图语]夏五吟梅图此图画成时王翚已是83岁高龄,然而画面丝毫看不出有衰老的迹象,线条细若游丝,劲如屈铁,笔力老练纯熟,画风细润明快,融合了众家笔法之长。构图布景显示出画家胸有成竹,景物的配置自然写实,气度不凡。

【本文责编:陈笠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