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被后人誉为“药王”】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个木匠。七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看到父母因为疾病而痛苦,让孙思邈萌发了当医生治病救人的心愿。
有一次,父亲锯木头时,他在一旁看着发呆。父亲问他:“孩子,你是不是也想做木匠?”
“不,我不做木匠,我要当医生,给您和娘治病。”
父亲念他一片孝心,就对他说:“要当医生就得读书识字,我一字不识,不能教你,明天我就带你去拜师。”
第二天,父亲就带着孙思邈去一家药铺当学徒。此后的三年里,他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医术。他勤学好问,向医师问这儿问那儿。由于医师也不懂药理,只凭着经验给人看病,因此对于孙思邈的问题,经常无言可对。医师感到自己不能满足孙思邈的求知欲望,就对他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往北走四十里路,那里有一位名医,是我的舅舅,我推荐你到他那里去学习吧。”
于是,孙思邈又在那位名医那里学习了一年。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他行医不贪财,对病人非常同情,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治疗病人。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的病况,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里有一位叫陈元的老郎中,能治你母亲的那种病。”孙思邈一听大喜过望,第二天就去太白山拜陈元为师。
在陈元那里,孙思邈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秘法。可是如何才能治好雀目病呢?孙思邈苦苦地思索着。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人大多数都是穷人,而有钱人却很少得这种病呢?”
陈元想了想,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儿肉,看看效果如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让一位患有雀目病的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吃了一个月,还是没有任何效果。于是他再次翻看大量医书,终于有了重要发现:肝开窍于目。他想,何不让病人吃牛羊肝试试呢?于是,他给病人开了新的药方。结果,不到半个月,病人的病就好了。
孙思邈马上收拾东西回家,用这个方法给父母治病。父亲的眼睛很快能在夜间看见东西了,母亲的脖子也恢复了正常。
从此,孙思邈更加刻苦地钻研医药知识,终于成为一代“药王”。
点评:为父母治病的孝心,使孙思邈成为名垂史册的“药王”。爱的力量,多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