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关注留守老人 资料图】
原标题:家庭利益最大化 认识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根本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亿,占农村总人口的14.98%。城镇化、劳动力流动以及人口老龄化使得留守老人成为农村老年人的主体,而不健全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加剧了留守老人问题的严峻性。虽然很多研究认为成年子女外出使得留在农村的老年父母面临劳动负担加重、照料问题突出等问题,但也有调查研究发现,农村老年父母在经济上受益于子女的流动。那么,究竟应如何认识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还需要从家庭的视角来看待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以及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
家庭转移理论认为,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通过重新分配把资源提供给最需要的成员,从而实现社会平衡。与西方的个人本位不同,在我国,家庭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是家庭中利他行为、互惠与合作行为、交换行为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推动力。在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保障不足的农村地区,这一原则体现得更加明显。即便是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在居住上分离,互动模式发生了改变,但彼此间依然通过有效的分工合作来提升家庭整体利益。
子女外出对农村家庭利弊互现
如果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对于城市和农村发展是一种双赢选择的话,那么对这些外出劳动力的父母而言,子女的外出则有利也有弊。
在农村,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经济供养作用依然极其重要。成年子女外出工作提高了他们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能力。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在外工作的子女通过汇款、礼物等方式给父母提供经济支持;与留在农村的那些子女相比,外出工作的子女在经济上给父母支持的比例更高,经济资助的数额也更大。可以说,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但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经济收入,也增强了他们在经济上供养其父母的能力。这无疑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给留守老人带来的最为直接、积极的影响。
但是,劳动力流动也大大削弱了子女照顾父母的功能,造成很多农村老年人乏人照顾的局面。当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时,身边能够照顾他们的人往往有限,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村老人生病后是由老伴照顾,还有少量是由未出去打工的子女来照顾,在外工作的子女越来越难以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尤其是远距离流动的子女。因此,劳动力流动直接削弱了老年人的照顾资源。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农村父母一代逐渐进入老年期,子女数量的减少还会加大农村老人的照顾困难。
与子女居住分离相伴随的还有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在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中,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近四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即便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扎根后,也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其家庭成员城市化的问题。而相关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过程中,优先解决的又是其配偶、子女的进城问题,从而便出现大量老年父母留守农村的现象。农村的空心化、家庭的空巢化使老人的孤独寂寞、缺乏情感慰藉等问题日益严峻,农村老人已成为自杀高发的群体,这亟须引起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