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赵妇姑老,鬻子买棺。临火大泣,孝感平安。】
原文:
元,赵孝妇,应城人,早寡,为佣以奉姑。得美食,必持归,自啖粗粝。念姑老,一旦不讳,贫难得棺,乃鬻次子,买棺置于家。南邻失火,风烈。势将及,妇亟扶姑出避,而棺重不可移,大哭曰:“吾卖儿得棺,谁能为吾救之者。”言未讫,风遽反,家遂不焚。
白话故事:
元朝时候,有个姓赵的孝顺媳妇,丈夫早亡,一个人拉扯着一个家庭,家里穷,她只好出外帮工,挣些钱来养活婆婆。在外凡得到些好吃的东西,她是一定自己不吃而带回来给婆婆吃的,平日里也尽把好东西让给婆婆而自己吃着粗米糙饭。眼看着婆婆年岁一天天大,一旦有一日去世,家里却穷得连一口棺木也买不起,怎么办呢?于是,赵姓媳妇便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卖了,换回来一口棺木,放在家里。一天,南边邻居家失火了,火大风疾,眼看马上将烧到自家,赵媳妇急忙先扶婆婆逃出屋去,又返回来去挪那棺木,可棺木那么重,她哪里挪得动呢?赵媳妇便大哭着说:“可怜我卖儿换回的棺木,哪一位能帮我抬出来啊!”话还没说完,只见刮着的风转了个方向,赵家竟安全无恙了。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