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资料图)】
孝,就是孝顺、孝敬父母。《说文》上说:“孝,善事父母者。”意思是:孝,就是要善待父母。鸦雀反哺,羔羊跪乳。——乌鸦都懂得反过来哺喂年老的父母,羊羔都懂得跪着吃奶。禽兽都知道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如海深、如山重的恩情,何况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那么,如何孝敬父母呢?《孝经》上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意思是:孝子要这样侍奉双亲:日常起居生活时要向双亲表达自己的尊敬和敬重,赡养双亲要表现出快乐和高兴,父母生病时要表达自己的担忧,父母去世要表示自己的哀痛,祭祀已故双亲时要表达自己的严肃和敬穆。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些话的意思是,儿女是父母血脉和生命的传承与延续,孝要从爱惜受之父母的身体开始。对父母孝敬,就会对君主忠诚,而后才能立身处世,扬名立万,彰显父母的名声,这就是孝的顶点。古代之所以要把那些孝顺父母、清廉方正的人选拔为官吏,正是因为看到了孝子必会成为忠臣这一点,孝与忠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在今天,我们讲孝特别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迫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国策、独生子女造成了典型的“421家庭”( 父母、岳父母4个老人,2个夫妻,1个孩子 )越来越多,亲情的需求和渴求将日益成为一种奢侈品。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老人因家庭分化、配偶去世等,真正变成了“孤家寡人”,子女或因出国、分居,或因生活压力,几乎无暇、无心也无力顾及年迈的父母。加上现代通讯手段的便捷,人际情感及交往模式日渐简化和淡化,“回家看看”往往成为一种空谈或奢望。那些孤单、孤独的老人盼星星、盼月亮地期待着子女回家看看。而子女的回家却是多么的为难和艰难。而即便回了家,也都是匆匆过客,拿父母的家当旅馆。老年人对亲情的渴望和需求还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如何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提倡孝道是极其重要的。
当然,在当下,讲孝顺父母,不光是要为父母支付必要的生活费、赡养费,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父母对于亲情的渴盼和对于情感的需求,或许就是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或者哪怕是就在他们身旁呆上一会儿,也能让他们感到莫大的满足和愉悦。
悌,古代亦作“弟”。“善事兄长之为悌”。就是要善于侍奉兄长,对兄长顺从、友爱。因此,悌中包含了谦逊恭顺的意思。引申开来,就是在家里要善于侍奉和尊重兄长,外出则要尊重长辈,恭敬礼待长者。
那么,什么是长者、长辈呢?“举凡年长于我、分长于我、职长于我者,推之德行长于我、学问长于我,皆长也。”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年纪、辈分、职务、德行、学问等任一方面比我大或高的人都是我的长者,都是我的师长,就都是我应该尊重的人。所以,我们讲悌,就包括了敬重师长、学长、长辈的意思。推崇悌,实际上就是推崇德行、学问等。
今天,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普遍,亲属关系越来越简化,传统上寻常的兄弟亲缘将日渐消失。那么,讲“悌”就还要讲拥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襟怀。天下人群,熙熙攘攘,要倡导这种宽广的兄弟情怀,倡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气度,倡导与人为善、与人善处的思想和追求。如果,人人争做谦谦君子,以礼待人,那么“天下大同”就不会是一个空想,也不会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试观乌鸟反哺,羔羊跪乳,禽兽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君子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悌者,所以事长也。无论伯叔姑姊兄嫂师友,凡长于我者,皆应敬以事之,而友爱若弟若妹。
是悌也者,在家则谓善于事兄,出外则谓善于事长。举凡年长于我,分长于我,职长于我者,固无论已,推之德行长于我,学问长于我,皆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