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从孔子的孝道说起
从孔子的孝道说起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06:00   责任编辑: 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图语:宋人书画孝经(资料图)】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思想首位是孝,核心是仁,“以仁统摄诸德”,由孝生仁,以仁为做人的根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

  当前,要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孝道和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孝敬父母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说得极有道理。关于如何具体行孝,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明确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他特别强调这个态度问题,主要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要求子女要确实出于敬爱之心,真心实意。

  孔子对孝,有许多明确的要求。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女承欢父母的下。子女出门要向父母打招乎,免得父母担心。

  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是因为在农耕时代,每家每户都要有壮劳动力,才能完繁重的体力劳动。父母及祖父母年迈不能下地干活了,必须要由年轻的子女们来做重活。有后人既是血脉相相传的需要,又是为家生产劳动提供帮手的需要。现在的子女也要常在生产上帮父母,经济上帮老人都是天经地义的。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费辱,其下能养”孔子提提倡的孝,最重要的是对父母长辈要尊重。从亲情上多给老人以慰藉。同时,要在自己的工作上创造出不凡的业绩,让父辈感到荣耀。“立自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能光宗耀祖,那是最大的孝。然后才是让父母老人不为衣食住行担扰。这样老人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了。

  《论语》还有许多关于孝的论述.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孝文化倡导以孝治国,推崇以孝为本,要恪守父子,君臣,尊卑,长幼,上下之序,如《礼记》大传主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孔子提倡的孝是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根本。而不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而且是对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尊老爱幼是社会文明的新风尚。

  孔子的弟子仲由就是一个孝的典范。他百里负米的故事广为流传。仲由自己常把野菜当饭食,但他把节省下来的米从百里以外背回家让父母吃。其孝心感天动地。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道德规范,也是维系社会发展的法制规范。现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地方少数人唯利是图,不尊重老人,不赡养老人,遗老弃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刮老、啃老”就是不养老。全社会都在呼唤传统道和孝文化的回归。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老龄化问题应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孝这个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要进一步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让孝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子女的自觉行动。要培养、宣传新时代孝的各方面的典型,形成敬老孝亲光荣、不孝可耻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在每一个家庭和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风尚和良好的氛围。要加大尊老敬老养老的立法力度,加大遗弃和虐待老人的惩处和打击力度,弘扬社会正气。要实行以德孝亲和以法孝亲相结合,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孝亲敬老的新机制、新办法。要加快老人公益事业建设力度,提高老人生活保障水平,为老人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乐融融,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和谐、更幸福、更如意。

 

【本文责编: 陈笠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