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如何培养孩子孝道:重在培养“孝”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孝道:重在培养“孝”意识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05:43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如何培养孩子孝道。如果说洗脚,可以每月洗一次,主要还是培养孩子“孝”的意识,这才是新时代孝贤文化的核心价值。

【图语:孩子孝道重在培养“孝”意识(资料图)】

  如何培养孩子孝道。“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两层:一、尊祖敬宗。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到后来,“孝”的本意发展成尽心尽意供养、侍奉父母。《说文》里说:“善事父母是孝。”《墨子》里说:“孝利亲。”《贾子道术》里则说:“子爱利亲谓之孝。”

  如何培养孩子孝道

  5000多年来,孝文化已成历史文明的一个缩影。以前,讲《孝经》、《三字经》,现在电视里都在讲《弟子规》……时代在变,孝文化也在变。卧冰求鲤、芦衣顺母……这些“二十四孝”故事,是古代的先进事迹,放到现在,很多都不适宜了。今天,“孝”又有怎样的新解呢?

  古代,《孝经》相当于今天的语文和数学

  关于孝道,“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最经典版本。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孝在古代价值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古代的学校,有关《孝经》、《论语》等经典读物,就相当于今天的语文、数学教材。小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读。而宫廷中对于皇子的孝道教育,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专门的孝经博士,会定期给皇子上课。

  在汉朝的时候,对孝道的推崇达到顶峰,一个人孝不孝,甚至成了当官的重要考量标准。那时候,朝廷设立了孝悌官职,专门选拔孝子来担任。汉武帝在位时,特地颁发了诏书,规定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举荐孝子和廉吏。造成的结果是,汉代约有六分之一的官员,都来自“举孝廉”。这就跟现在推举劳动模范差不多。

  一旦发现有典型事迹,朝廷还会加大宣传。比如,东汉时有个大孝子叫江革,非常孝敬母亲,被举为孝廉。江革因病回乡后,皇帝还派人送去肉食,以表慰问。

  在古代,整个社会的尊老之风也有很强的“渗透性”。我收藏了一种叫“鸠杖”的拐杖,杖头有一个青铜的鸟雀形状,对于一些年高德重的老人,汉代政府都会颁发此杖。拿着鸠杖的老人,除了行动方便,更拥有不少“特权”,比如买东西优先。

  到了唐代,一些皇帝闹出“逼父杀兄篡位”等不光彩的事,孝道也随之沉寂。一直到宋朝、明朝,孝道才得以复兴。朱熹等大学士的理学,也把孝道推到了“天理”的高度。到了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他又恢复了“举孝廉”招揽人才的方式。养老方面,明代的一些举措也大大超过了前朝。

  今天,孝道凸显的实际是一个民生问题

  权威部门推算,到2050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增至4.4亿。无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还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孝文化,都具有时代价值。

  那么,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孝”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现在我们说孝的传承,并非简单地回归原点,而是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打个比方,像“二十四孝”里“埋儿奉母”这些桥段,如果当今还是简单地模仿,那就是“愚孝”了——为了养活老母亲,把儿子埋掉减少口粮,这种行为跟新时代完全格格不入。

  在孝的本质上,古今差异不大。但因为环境的改变,尽孝方式变得有所不同。像古代那种大家庭生活在一起,数代同堂的现象,如今几乎已经消失,而且因为社会福利事业的改善,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也相对淡薄了一些。

  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人工作后就和父母分隔两地,哪怕在同一个城市,也不会住在一起。跟古时候相比,现在谈尽孝,精神层面占据的比重更大。比如定期给父母打打问候电话,父母生日的时候寄份礼物等,这些小细节,都是尽孝的表现。

    进入21世纪后,孝道凸显的实际上是一个民生问题。但呼唤孝道的回归,也要防止矫枉过正。像之前有些学校,要求学生每晚给父母洗脚,就有些过了。孝道的养成,不是流于形式的“逼迫”。如果说洗脚,可以每月洗一次,主要还是培养孩子“孝”的意识,这才是新时代孝贤文化的核心价值。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下一篇: 新24孝行动标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