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平(资料图)】
“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最朴素的价值观念,是最直观的“民族风”,最浓厚的“中国味”,最珍贵的“传家宝”。孝道传统美德可以怎样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基因”?孝道文化是“治天下”的万能良方吗?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意义?……4月底,中央文明办组织“孝道在当代中国”网上系列访谈第四场,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教授胡泽勇,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工程学院文明办主任王平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畅谈“以‘孝敬’教育为载体,推陈出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明网:“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最朴素的价值观念,是最直观的“民族风”,最浓厚的“中国味”,最珍贵的“传家宝”。有人说,孝道传统美德里蕴含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您怎么看?
“孝”含四种文化形态 折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总体特征
王平:孝乃人伦之始、众德之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自从有了中华文明便有了孝。孝不仅是一个人对父母、对祖先、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更是一种自我道德完善,以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它实质上是要求一个人终生修养道德,报效社会,报效国家。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曾经感慨地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总体特征,从一个孝字入手,也就可以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风貌。传统意义上的孝文化即指孝道,它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葬和祭祀以及娶妻生子延续香火等内容。孝所具有的精神、制度、物质、行为四种形态几乎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文化的思想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古代社会,孝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爱敬的情感,更是每个人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做人的根本。它不仅仅用来协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延伸到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用来协调整个社会当中年轻人与年老人、君主与臣下、上级与下级、地位尊贵的人与身份卑贱的人之间的关系,用来维系和强化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孝对于古代社会、古代中国人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殊意义。
孝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 是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标志
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孝文化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使得孝文化变得异常丰富、复杂,以致成为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标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