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孝心红黑榜(资料图)】
最近,有关探索建立孝道“红黑榜”的话题引发热议和关注。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更有着深厚的制度建构与社会实践。从儒家“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主张到两汉举孝廉的用人制度,从王祥卧冰一类的民间典故到“百善孝为先”的道德古训,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与传统割裂的今天,重拾孝老敬老这一民族美德,并力图通过带有道德审判意味的“红黑榜”,促使孝道回归社会人心,其积极意义显然毋庸置疑。
顾名思义,所谓孝道“红黑榜”,就是将孝敬父母的好儿女列入红榜,将经过法院判决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又不悔改的列入黑名单,并通过向社会张榜公布和一定的奖罚措施,引导更多的为人子女者尽孝。
不可否认,在今天这个陌生人社会,为人子女者孝不孝敬父母以及孝敬的程度如何,一般外人包括住在楼上楼下乃至对门的邻居都不能完全清楚,比如前段时间网上曾曝出一张“寒风中被弃街头轮椅老人”的照片,最终被证伪,原来网友所拍的情景完全是因老人精神失常的缘故所致,并非儿子不孝,实际上老人的儿子是一个大孝子。这说明,以政府名义张榜公布孝道“红黑榜”,的确在增进社会知情度上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孝由心生。孝老敬老不仅是财力、物力上的供养,更是精神、情感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孝道关键在孝心,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贫富上,作为父母者最能体谅子女,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孝道的特殊性所在,但问题也正由此而产生,如果一个人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法律尽管可以强制其人,但却无法强制其心。这就意味着,在解决孝道问题上,除了必要的实体法庭外,还需要一个道德法庭作为填补,以对经过法院判决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又不悔改的不孝子们形成舆论攻势,让其背负心理压力。
从心理角度看,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所以根深蒂固,正是因为谁都不愿出恶名、丢脸面,所谓鸟儿都有指甲盖大个脸,何况人?就像大多黑心商家不怕处罚就怕曝光的心理一样。孝道“红黑榜”通过让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又不知悔改的不孝子们曝光于天下,接受道德审判和舆论谴责,正是击中了其软肋,有利于促使其自省悔悟。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建立孝道“红黑榜”,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但通过道德舆论的公开审判,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扬善惩恶、促使孝老敬老传统回归的一种新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孝道“红黑榜”值得期待。
(注: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