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百善孝为先】
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为大力弘扬孝道美德、培育孝老敬老社会风尚,中国文明网邀请当代孝子、伦理学者、知名博主等与网友互动交流,畅谈“孝道在当代中国”。即日起,本网陆续播发“专家谈孝”系列文章,阐发孝道的现实价值,探讨尽孝的当代表达。
年轻人孝观念“总体尚好问题不少”
当代社会竟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没有孝心,也越来越不善于表达孝敬之情。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当下人们尤其年轻人“孝观念”是否淡化的问题。当前年轻人的“孝观念”和老一辈儿人相比,应该说是有变化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总体尚好,问题不少”,见诸以下几点:
尊老、敬老、养老观念有所淡化
一是孝道观念的淡化。
传统孝道伦理让人们对生命和父母生养之恩注意体察,对种种爱心善意细细品位,对生活多加感悟。爱敬、赡养父母被视为子女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
但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对孝道传统美德知之甚少,一说起“孝道”就认为是封建的东西,早已过时。社会上还有一些年轻人把老人视为累赘,自己住着宽敞明亮的房子,却让父母挤在阴暗潮湿的小房间里,自己大把花钱、奢侈度日,却让父母吃不饱、穿不暖。在农村的一些地方流传着一句话:“好儿不如好媳妇,儿子当家坐着吃,儿媳当家站着吃。”老人生了病也没钱治病,有的儿女甚至还打骂父母、虐待老人。
多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中,有一些人认为,父母怎样给予都是应该的,给少了是父母“没本事”。甚至有的人不认为赡养父母是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责任。客观上讲,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
亲情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取代父子关系
二是孝道亲情的虚化。
现在很多青少年,初中以后就离开父母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不再与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农村青年,一不上学就外出打工,不愿或不能与父母住一起。赚钱不容易的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照顾老人,对老人的赡养不得不放在其次。长期在外面打拼,他们与女友(妻子)相濡以沫,感情较深,夫妻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取代了传统社会的父子关系。“离开父母照样过,离开老婆无法过”的事实,使一些年轻人在孝敬赡养父母问题上不得不迁就妻子儿子,“娶了新娘忘了老娘”甚至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身在外地,经济独立,长时间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在一些人身上,感情与父母逐渐疏远,父母不再是自己的依靠和偶像,代沟也越拉越大。
对“成功”的解读以发财致富为标志
三是孝道功能的弱化。在城乡传承千年的传统“孝文化”的应有氛围有所缺乏。
在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村民接触的机会变少,相互监督的道德评价活动少了,子女对老人是否尽孝别人无从得知。加上近年来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原来一个村子里,你不孝敬父母,还有人戳脊梁骨。现在村子的年轻人都出去了,一年到头见不到人,在外地谁也不认识,谁也不说谁,说了也听不见。
而在城市,这个被大家称为“陌生人社会”的格局里则更是如此。
还有一些地方过分强调物质发展的成就,而将精神的价值置之脑后,评价体系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一些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乃至街谈巷议,对“成功人士”的解读多半以发财致富为主要标志,孝道观念、道德情操无形中被弱化。
对孩子的关爱程度远高于对父母的关注
四是孝道行为的异化。当前家庭中由于人伦代际关系失衡,对孩子的关爱程度远远高于对父母的关注。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些人“厚子薄老”,对孩子百般依顺、溺爱有加,对老人却缺少足够的人情味,并嫌弃年老体弱有病的老人。在有些家庭里,“子女是心肝宝贝,老人是负担拖累”,对子女“感情上舍得投、金钱上舍得花、时间上舍得陪”,有求必应;而对老人则 “走路不让道,见面不问好,干活不帮忙”。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年轻人的财务支出方面,用在儿女身上的超过80%,用在年迈父母身上的不到20%,以至于“尊老不足,爱幼有余”。 老人就像被开采完的矿井,被废弃了,被遗忘了。有的老人甚至沿街乞讨,媒体报道中的惨状可见一斑。
厚祭薄侍,对父母缺乏至诚和真心
还有一些人在父母健在时不尽赡养关心之责,对父母缺乏至诚和真心,但在父母去世后却“厚祭薄侍”,兴师动众,大宴宾客,搞所谓豪华丧葬,甚至搞一些迷信活动。其实谁都知道,他们并不一定是真的哀痛父母的去世,而是做给活着的人看,以示自己是个“大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