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孝感动天“雕像】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若非媒体发文披露,我是万万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喝问。联系到当下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率攀升的事实,感慨良多、忧上心头。
有消息说,武汉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在11个省40多个村庄驻守400多天进行的专题调研发现,自1990年开始,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老人自杀现象频发,从表面看,是不可思议的个体问题;而实质上,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个中因素固然纷繁复杂,但主要原因是老人有“三怕”:怕挨饿,怕病魔,怕寂寞。加之有的儿女重既得利益、怕增添负担,如果老人久病不愈或强撑赖活,就别指望他们孝敬照顾了。凡此种种,既是厌老情绪的发泄,更是敬老道德的枯萎。
冷静反思厌老表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不孝喝问”逆子的重现,遏制老人自杀悲剧的蔓延,使尊老敬老美德茂盛起来,既是社会的义务,也是政府的责任;既是一个现实、长远的德政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因而,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花力气、下工夫:
用传统美德沐浴。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尊老与孝道,既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相反,不孝现象、厌老情绪“导演”的人间悲剧,已构成潜在社会问题,削弱了人际、家庭、社会等的和谐度。这就警示我们,务必着眼全局和长远,把弘扬孝道等优秀传统美德,与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筹考虑,积极开展“孝老敬老”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沐浴,在全社会形成敬老孝老的良好风尚。
用孝道文化浇灌。上下五千年,孝道贯百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发人深省、感人肺腑,堪称孝道文化的“经典教材”。古往今来,丰富生动的孝道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基因”。生活在物质日渐丰富、初步实现小康的人们,既要充分认识到,恰如其分地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教育引导公民、弘扬敬老美德的必要与裨益;又要清醒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继承这份道德遗产,各地应不遗余力、因地制宜,借助现代宣传手段,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扬、精心浇灌,增进人们的尊老意识,培育人们的孝老自觉。
用养老制度滋润。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日渐完善,但因养老保险的“多轨制”,使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公平性不足、兼容性不强、统筹性不高等问题,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有的仍处于“真空”状态。养老制度的不完善,必将制约敬老美德的继承与弘扬。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号角。各级政府应当雷厉风行、积极响应,用制度编织起完善的养老安全网,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践证明,没有必要的制度约束,人类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同样的道理,尊老敬老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与滋润。
常言道,上行下效。唯有政府拿出实招、做出榜样,方能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孝老的理念。须知,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因此,让敬老美德“茂盛”起来,使广大公民养成尊敬老人的自觉、孝敬老人的习惯,既是关爱社会的需要,也是关爱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