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论“血亲孝”与“仁道孝”
论“血亲孝”与“仁道孝”
来源: 安徽中公教育网    2024-09-30 11:03:55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申论范文,为申论文章的典范,我们将其称为“通关文章”。当下的中国需要返璞归真,积小善成大德,遵道德促和谐,以慈孝、仁爱、善良等理念主导人生和社会的发展,才是...

 

【图语:老木刻版画《忠孝堂》】

  原标题:2015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必看范文:论“血亲孝”与“仁道孝”

  申论范文,为申论文章的典范,我们将其称为“通关文章”。“通关文章”,通俗点说,指的就是“范文”。“范文”这个词考生都很熟悉,就是上等的好文章。但是,你们知道范文好在哪里吗?如果连文章好在哪里都不知道,我们又能从中学得什么?一篇范文,必将是“外修于形”(形美)、“内修于心”(神美)。安徽中公教育为广大考生总结一系列范文,对每一篇文章的“形”与“神”均进行了鞭辟入里地分析、讲评,使得考生既知何为范文,又知其为何为范文。

  论“血亲孝”与“仁道孝”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社会之大孝。这是“血亲孝”之外的“仁道孝”,包括了“社会孝”和“政府孝”。种种迹象表明,“孝顺”、“仁爱”的信仰日趋缺失,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人际断裂,文化坍塌,这是当下中国面临的最深刻的养老危机。当前的中国已经进入“老无所依”的痛苦老龄化时代,无备而老、孤独终老成为无法回避的趋势。对孤苦老人遭遇的社会冷漠和社会遗弃,这是老年人的不幸,更是文化的悲哀、社会的耻辱。没有孝道和仁道,老年人就无法获得温暖的养老支持。

  “血亲孝”和“仁道孝”是最可珍贵的文化资源。中国的先贤说得好: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但“血亲孝”在诸多力量的夹击下已经支离破碎、花果飘零。一方面孝的主体孩子因为持续的一孩化和低生育率已经减绝到最低程度,大大提升了独生子女赡养父母的成本,使得尽孝变得相当的困难;另一方面过去孝是写在心上的,现在孝是写在纸上的。由于传统的孝道教育没有到位,导致当今的青少年不知孝道为何物,不知感恩为何物,对父母不敬不爱不顺不怜者,大有人在。

  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乡土中国曾经德土高厚,人们深信“远亲不如近邻”,素有邻里守望的美好传统。但文革对传统文化的摧残和浩劫,市场经济又催生了好利之心远甚好德之心,“仁道孝”花果飘零。老年人可以依靠的是血亲孝,然而没有儿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这种孝道将无法获得。所以出现失独的失独老人饿死, 村干部称“谁叫他没儿子”,似乎是逻辑的必然。在这种必然下,中国需要及早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建设“血亲孝”和“仁道孝”为内容的道德长城的伟大意义。

  对于“血亲孝”,在新时代的孝道要鼓励“父母老,不远游”、“父母孤,不离居”、“父母言,不悖逆”、“父母忧,不轻忘”。而家庭养老的重要价值,特别是代际之间互爱互助的世代契约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孤独终老的挑战具有普遍适用的战略性价值。良好的代际关系是“慈孝互动互爱”的过程。当今社会,一些老年人为老不尊、缺乏道德进一步破坏了本就脆弱的“仁道孝”。例如,一些摔倒的老人和家人讹诈救助人,导致很多路人“望老却步”,不敢上前伸出援手。千里长提,溃于蚁穴,也有老年人的一份道德责任。“望老却步”现象的产生反过来害了更多的老年人,是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不会产生,冷漠和罪恶就会蔓延。可怕的是,“仁者爱人”的仁字已经从很多人的心中消失,“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可能淡化和弱化。中国已经进入了某种意义的恶性循环,善恶颠倒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

  说到底,和谐幸福的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共建共享、共融共生的社会,需要每个人有一份公民的责任担当和友爱精神,同时社会必须建立起保护道德的法治机制,绝不让爱心奉献者“受伤”。也就是说,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但不需要承担被诬陷的道德风险,或者为施救过程中造成的非故意伤害承担任何责任风险。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礼仪之邦,是圣贤辈出的国度。当下的中国需要返璞归真,积小善成大德,遵道德促和谐,以慈孝、仁爱、善良等理念主导人生和社会的发展,才是“幸福老龄化”的出路。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