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与会者参观仙居慈孝文化成果展】
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浙江仙居举行中国孝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暨浙江仙居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孝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即在进一步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中华孝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民间文化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与会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以“孝”治天下,“孝”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孝道缺失,将会带来严重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在社会管理、伦理调整、社会和谐建设中发挥了强基固本的巨大作用。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孝敬父母的传统在任何时代都不应废弃,但目前赡养父母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无非是长期以来对‘孝’的盲目批判和否定,不敢正视以孝敬父母为主体的‘孝道’的重要性。”刘锡诚说,“如果我们进而去追溯和探求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孝’之本义,那么,‘孝’者,其实并不只是局限于对父母的孝敬,而是一个人格是否健全、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是目前文化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扎实细致的孝文化研究,可实现去伪存真、推陈出新,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文化课题。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侯仰军认为:“新时代的‘孝’,即是敬亲、养亲、向善、利他。既要孝顺,又不能愚孝,一味顺从。具体说来,就是培育孝心,提倡孝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做到孝心和孝行的统一。孝心为内在动力,核心是‘敬’;孝行是外在表现,核心是‘养’。在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人员流动加速、社会保障逐步健全的今天,社会逐步由单一的子女养老向‘社会保障+孝心’养老转变,孝心的培育更加重要。”刘锡诚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传承中华文明、树立祖国至上的观念等等方面,都离不开对“孝”的道德理念的倡导与坚守。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柳倩月认为:“在新的时代,应发挥以‘孝’育人、以‘孝’化俗的正能量。今天的启蒙教育往往忽视基本的人格培养,给孩子灌输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们内心的善良与感恩。”天津大学冯骥才文艺研究院教授马知遥说:“中国自古不乏感天动地的孝子行为,那些有正面能量的故事应该不断被传播,让优秀的文化基因不断地在众人心里生根发芽。”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指出:“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在悄然改变,价值多元导致的精神焦虑随处可见,从民间文化寻求民族精神的根脉,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接处寻找前进的道路,从传统的孝道文化当中汲取管理现代社会和新型家庭的有益思想。中国孝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会汇聚更多人才,集合更多资源,产生更大的力量,让孝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