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于丹(右)与人民论坛主持人刘赫在访谈室】
著名的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做客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思想名人堂·名家专访栏目,对最近引发热议的新“24孝”做出了自己的独到解读。她与人民论坛主持人刘赫博士畅谈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尽孝所应该拥有的坚持与创新,并与网友分享了自己和母亲相处中的趣事和感悟。
这是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推出的思想名人堂·名家专访栏目的第一期节目,主题是“‘尽孝’之道的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发扬”。之后,人民论坛将陆续推出党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名家专访栏目,敬请关注。
以下为访谈实录:
人民论坛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视频访谈,我是刘赫。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新浪网推出思想名人堂·名家专访,邀请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作为名家专访栏目的首期嘉宾,做客新浪网和广大网友畅谈谈“‘尽孝’之道的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发扬”,欢迎您于丹老师。
于丹:您好。大家好。
人民论坛主持人:于丹老师也注意到了,前段时间在社会上有一个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热议,国家老龄委联合各部委推出新二十四孝的行为标准。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很天经地义很私人化的行为,在当今的时代下为,什么通过国家进一步的提出和倡导呢?您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于丹:先说一个题外话,你刚才说热议,这一夏天大家热的够呛了,这两天开始有秋凉了,把很多很热的东西凉一凉,从容从容。有些就像你说这个民族一直有这个传统,大家都是生活里面约定俗成,而且为人子心中都有这样的感念。这个话题现在有提倡了,我们在行为上做更多了。这事一定要很热的热议吗?凡是恒久人生的,随着整个社会进步在走,文明在走,这个现象就存在。很多东西还是让它从容一点。像现在的秋风一样,让你觉得风过无痕,但是你自己做什么,心里头要舒服,自己、长辈都是求得心上的安慰就好。
很多热议的事,往往是一阵子突然很热,过了就会冷下去。以前我讲中国传统文化讲过一个观点,温暖比热好,温暖相伴恒久在心中而不一定要太热,孝有子女、父母就有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是特别提倡这种孝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这是老话,新二十四孝提出是行为标准,恰恰是行为上确立这24条。
原来老二十四孝里面有很多迂腐、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提出来的故事,显然是过时的。今天的孝到底怎么落地、生根怎么跟今天的人行为有关联。为什么现在要提倡?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社会缺什么就提倡什么,说明我们缺失了。缺失不是说人亲子之情缺失了,而是道德界限模糊了,传统的放下不能提了,过去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远游了,我所在学校每年的新生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你要拦住他不让他上大学吗?他还要工作呢?这样的孩子怎么尽孝呢?人伦之情都在,但是大家怎么选择都有迷惑。这是新二十四孝给了你可以参考的行为标准。
大家说过什么是好的学习,曾经有一个国际化的标准,叫做好的学习导致行为的改变,这个标准特别好,我们过去认为,好的学习是一场头脑风暴,口耳相传。更好的学习是从头脑到整个的行为,行为能够改变学习才有效。这就是我理解,为什么新二十四孝制定的是行为的标准:你能够做什么?
于丹:当然我也看见有些人的议论,我爸爸妈妈就不爱上网,难道我非要教他上网呢?我离的地方就是远,不能够回家给他们做饭,或者是怎么样。论心不论迹还是有道理的,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告诉你二十四孝行为标准提倡大家要去做事,不是说你24条里面做不到20条就不是孝子,理解这件事情,完全不必技术主义。今天我们有点过分的技术主义了。我更希望大家领会里面的含义。
我自己看了看,我家里有老人,我爸爸去世早,我妈妈一直跟我住在一起,我姨妈没有孩子,原来是我爸爸妈妈、我姨我姨夫都是跟着我的,我父亲先走了,接着我姨夫走了,我妈和我姨在我们家里作伴,一直看着我的孩子在姨姥姥身边玩,我带着她们度假,后来姨妈走了,只有我妈妈在身边。我有很长的跟老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我看了新二十四孝的标准,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不去对照,我觉得一条一条对照没有什么意思,比如说经常带爱人和子女回家看看,我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妈天天看得见,从我孩子出生我妈就是看着的,一直就是在身边。比如说学点什么,玩点什么,我妈上网还经常查体育比分呢?我妈80多了。这个事情有时候是耳濡目染,有时候跟孙女比各种事情。
我想说新二十四孝为什么是有道理的?它的道理是可以划分几个大类,一个大类是关心老人现在的物质生活,比如说给他们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带子女回去去看、旅游。这是他的物质生活,衣食无忧人才能够有安顿。孔子说我的理想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买保险、给零花钱、出去旅游是“外安其身”,有比较好的生活状态,第二大类,这个标准上是“内安其心”,让老人不因为他年龄大了离开工作岗位而感觉远离时代。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这条都做的不错,老人老觉得是落伍,我妈妈经常有不满意的事情,有时候不高兴,她眼睛不好,一天到晚看报、上网,我有时候说妈你省省眼睛,她就不高兴,我要不看书看报,你们真当我是废物了,什么都不懂了,我的什么事情都让她搀和,不搀和不行,她不高兴。我每年有很多新学生,我手里面有名单,这么大年纪我还得给她找活干,我得说,妈,给我整理一下。我妈就把哪个学生是哪儿的,怎么回事都整出来。国家人事部的老干部,那么多年都是整文件的,现在让她干点事,她觉得她有用,如果不干事,“妈你这个别管,那个别动”,老太太就发脾气了。“你们不就觉得我没用吗?觉得我什么事都过时了”,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价值,他宁愿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很多事情我经常跟孩子说,你看姥姥比谁岁数都大,姥姥做的事情,姥姥说的话一定有她的道理,听听姥姥说的话。所以你觉得一个老人在家里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为什么新二十四孝的标准中要带老人看自己生活的环境,当老人出去一起聚会,是打通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于丹:二十四孝标准里面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尊重老人的生长环境、尊重他的历史时代和他的朋友圈子,并且让他融合进年轻人的朋友圈子。标准里面说要去看老人的老朋友,陪他们去,陪老人看老电影,带老人参加自己的聚会,带老人去自己的工作环境,我觉得这也很有意思,有时候我在外面有讲座,我经常带我妈妈去,我妈妈坐在边上,她从头到尾做笔记,她的朋友很奇怪,你女儿讲课,你还做笔记,我妈妈说:“她在家里也不讲,她说的挺好的,我回去之后再找资料”。我们母女相处算很多了,回家吃饭、聊天,但我不能跟我妈讲座,我讲的内容中有很多我妈不知道的,我妈听了还做笔记。我很理解新二十四孝标准为什么说带老人去你的工作环境。因为年轻人会有自己的想法,觉得我的工作技术程度太高了,你可能不了解。老人有时候指导孩子,孩子不屑一顾,你怎么知道我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不两边都看看,看一看了解一下挺有意思的。有时候陪老人参加聚会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有时候我看看妈妈的老朋友到家来看她,然后聊一些事情,有一天我妈妈倒是没什么毛病,我送她体检,住在宣武医院,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去看她,我妈妈老局长的小儿子去看她,正好他走了我去看我妈,我妈妈真是不无感伤跟我说,你看你伯伯家里的小哥哥来了,大哥哥去世了,我这一辈人有的很多走了,下一辈也有人走了。我妈妈感慨很多,她觉得要把眼前的日子过好,她必然会想起来这些人的很多往事,有时候我觉得听妈妈讲她过去的事情,小的时候听她讲过去的事情是孩子的幸福,长大以后还能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是共同的幸福,老人会在她的回忆中,孩子还能听她那么清楚讲起来所有过去的事情。我新出了书,我妈一定会给我几十人的名单,都是她的老朋友,她会一个一个指着说,这个崔阿姨,我们赶材料,买半斤水果糖,我们一晚上都吃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更多的零食,年轻的女孩子都是这样的水果块的糖。什么时候在哪里一起做宣讲,什么时候谈恋爱的,谁结婚的时候她说了什么话等等所有的事情,也许我是独生女,我是一直跟老人在生活里长大的,这是一种很深刻的幸福,你没有离开岁月的痕迹,你会觉得有伦理的温情一直在。
于丹:所以我自己看着新二十四孝的标准,我觉得论心不论迹,别光看表面上要求你做哪条,你可能做不到,我要对照,好多我也做不到,比如说给父母做顿饭吃,我这个饭做的就是不好吃,所以我在家里头盛点什么东西,弄小的还行,我做的她也不爱吃。愿意做什么一块做,要一个那个过程,很多事情不一定说每个人逐条要做的,但是你要理解背后,是两代人之间心意相通。很多朋友都说,我离得远不能经常回去,不能经常回去的话,大家打个电话,说说话,那行吧。总不能说离电话也打不了。年轻人之间的彼此联系,我有那么多学生跟我联系都是发短信。我自己喜欢用这种方式,但是我在出差的时候,我一定得给我妈打电话,因为她不接受这种方式。你还得尊重她的方式。
于丹:我前一段时间去北极,我在极地那么长时间。待了半个月,在附近活动的那些天一点信号没有,我那些天很高兴了,工作我不担心:我在暑假里,所有的事情跟学校里面都打好招呼了。朋友有什么事情,电话留言讲我最近不在,可清静了。但是我老得跑去海事卫星电话,我只拨打过一个电话,往我们家。她就算知道你没事,听到你的声音还是很高兴。一拿起电话,我妈说挺好的,孩子也挺好的,跟孩子说“过来跟你妈说两句”。有时候跟孩子说告诉爸爸一声,妈妈挺好,有时候不需要给爸爸打了。爸爸在家就叫过来说两句,不在家不一定非得跟他说这句话,但是非得跟老妈说这句话。有时候不能经常回家,说说话也行,这不就是沟通嘛。
我是觉得二十四孝的行为标准,它是一个起点,它是一个参考的坐标,我们这么去做了以后,绝不仅仅是老人感到快乐,同时做儿女一定会很快乐的,因为你觉得你了解他更多了,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了解我们的父母呢。有时候我想象,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已经30多岁了,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觉得我并不了解我的父亲,因为我父亲是在旧上海读完了大学,第一批进入新北京,是那种从做地下党员,然后在北京一直做干部,但骨子里面有深深的文人情结。他作为官员的身份和作为文人的身份,我都有很多的不了解。比如说他作为官员改革开放那一段,我小,才十几岁。我爸爸去世多年了,前两年有叔叔问我说,小丹你看电视改革开放30年,那都到了08年了,我爸去世7年了。叔叔说,你看到过你爸爸起草的文件吗?我说没有,我不知道。叔叔说,我给你讲那段事情,那时候你12、13岁,你爸爸做过什么什么事情。我很惊讶,我爸去世很多年,我听到,我都不知道。还有些老伯伯,是跟我爸同龄在上海读书的那些人,写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告诉我我父亲读书时候的事。我讲过去的事情的时候,忽然觉得我那么不了解我的父亲。我妈妈性格开朗,但是我了解她一定比了解父亲要多,可是我就真得那么了解她吗?有时候我总在想,父母看孩子是从小一点一滴的成长都会记得住,但是我们又记得住多少父母的事呢?起码有一条,给父母过个生日,所有的父母都不会忘记儿女的生日,但是有很多儿女都不记得父母的生日。
就像一开始你说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提倡呢?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公众媒体大篇幅的宣传天下的父母一定要善待、疼爱自己的孩子。中外都不会有。
人民论坛主持人:因为父母都做到了。
于丹:都做到了,因为人类的爱是下行的,大家都认为父母疼孩子这是本能,但是孩子爱父母怎么就变成一种美德呢?其实它同样应该是本能。所以我觉得这个新二十四孝的行为标准,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在做事里面,会唤起来你的孝心,你先做4条也行,但是你得先做,做了才会觉得有道理,不光是为父母,我牺牲休息时间,还得去应付老头老太太,真做了你会发现,自己也获得很多快乐。第一条就是经常带着爱人和子女回家。这里面提到了自己的子女,因为我们也是会变老的,我们怎么对老人,孩子以后对我们也是一样。
人民论坛主持人:这是个传承。
于丹:这是个传承,让孩子能给老人做点什么,这件事情,这就叫天伦之乐。不用提多高的道德层面,就在人伦快乐的层面都是必需的。有老有小在一块,有时候我觉得中年人在社会角色中是最辛苦的。老人是历尽和沧桑,孩子是还没有走进沧桑。现在社会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独生子女这个国策已经奉行了30多年,30多年下来,现在独生子女都已经做了父母。独生子女都做父母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是被父母一直供奉着养大的,你只要学习好就是全家的希望,但是我们都不懂得怎么回报老人。为什么看见独生子女有很多的毛病,大家老觉得独生子女心理脆弱,行动能力差,眼高手低,人际关系不好,好多名牌大学毕业,到社会上智商挺高,情商很低。这就是回到一个家庭,你看,过去孩子哪有不帮父母干家务活的,大孩子哪有不拉扯小孩子的。过去说孩子拉扯就长大了。但独生子女全都是一圈人供着他长大。现在没得拉没得扯了,全都是供着长大的。这种反哺之恩,让孩子怎么样在家庭里面找到那种关系?对自己的爸妈都不理解,跟他们都没有好声好气,上了工作单位能好吗。标准里面还有一条陪老人聊天,有些人说这个标准定低了,聊天还叫标准,这么一个传统美德的民族把聊天叫标准,知易行难。这个标准还是挺高的。
人民论坛主持人:能够真正坐下来陪父母说说话挺难做到的?
于丹:聊天是交流,你也听听他的想法,再聊聊你的想法,两边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你那时候那么看这件事,为什么我这么看这件事,这是聊天。但是我们三言两语话不投机,价值观不同了,经常会聊崩了,从聊天说孝敬,这也是古训。古代学生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两个字,“色难”。给老人一个好脸色看是最难的孝敬,这句话真是大经典,好话好好说,说话别甩脸色,这就是孝敬,我们经常说好话都没有好脸色。
我要是出差几天,回去一看,家里面的剩菜还留着,我现在很恍惚,为什么还有春节送的东西,冰箱里面冻着拿出来吃没关系,老人觉得这东西没吃完得搁着,节俭习惯。你说妈这是有保质期的,我妈的原则是到保质期了,不给孩子吃,她自己吃。你怎么吃过了保质期的东西呢?她主意大,在家里一言九鼎,这也很麻烦。但她不就是为了大家好点,过好日子节俭点,觉得孩子们挣钱不容易?生活习惯很容易出现冲突,好话真能好好说吗?怎么跟她好好说呢?
色难这件事情,得逐渐在多沟通里面去解决,从在自己家聊天,到带老人去朋友圈子,我妈妈跟我好多的朋友都是好朋友。包括这个暑假,我带老人、孩子去很多地方度假,青岛、大连,都得找朋友,人家朋友从在机场就接着。我就发现,大家的善意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老人有老人的标准,我提心吊胆的,最怕我妈拉着谁,热情洋溢地说:姑娘这么漂亮,结婚了吗?姑娘很不高兴,见到两口子,热情洋溢:你们这么好,孩子多大了?人家没生孩子。或者是爸妈带着孩子来了,我妈说,这个小伙子长这么漂亮,一点都不像你妈。人家那是继母。这种时候我很尴尬了,我说妈别说人家家里面的事。我妈说怎么了,我哪知道那是后妈。我说你不知道,你能不问吗?聊着聊着,我妈说,我今天又多嘴了,是不是我又不该问谁,我说没事。有时候你带她去,会感觉到变化。她们那时候社会的结构很稳定,她不太理解,但是她是好意,人家不计较,时间多了,她会觉得现在是变化了,人有更多的选择了。在圈子里面,大家改变观念,老人不会觉得自己落伍了,因为她在跟人不断的交往中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人民论坛主持人:对她也是新信息的获得。
于丹:对。新信息也会改变她的行为模式。我看见这些事,我经常会笑。我现在有时候是听见孩子说点什么,我会乐了,也有很多时候,我妈说点什么话,我噗嗤就乐了。说老小老小,有时候看老人的表现,做子女的欣慰是说不出来的。有时候我想,孝敬这件事,仅仅是我们在为父母付出吗?很多时候,他是我们自己生命的一种收获,让你获得伦理上的幸福感。他们是你的亲人,包括已婚的人,还包括你配偶的父母,这种社会关系。
我特别想说新二十四孝的标准对婚姻的意义。我一直认为,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当婚姻是两个家族甚至是两个社会群体的事。因为还包括你的朋友。如果说你把你爱的人的所有的朋友都斥责为狐朋狗友,要求断绝来往,这是艰难的抉择。包括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面临这样的纠结:我对你怎么好都行,但是你们家我不喜欢,你们家是庸俗的人,你们家都是乡下人,你们家是干部,摆架子端着……新二十四孝的标准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还有对配偶的父母,这就是我理解为什么要带爱人和子女回家。一个人回来,不带着自己的小家回来,还不算是一种真正的融合。因为婚姻里面,爱基于什么?也是一种交流和建设,而跟爱同等重要的,婚姻里还有责任:这两个家族怎么样。有时候夫妻之间也有感恩之心,看你对对方的父母怎么样。你要是对对方的父母特别好,感情会很好。遇到磕磕绊绊,也不会出什么事情。
新二十四孝是什么标准呢?他让我们从里面找到一些可行的方式,这个是一些可以叫规定动作,但里面也有一部分是自选动作,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有一些你家的自选的创新的动作,你们家有什么样的习惯。我认为这个新二十四孝提的这些标准,都没有那种挟泰山以超北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无非就是为长者折枝这些事情,这些事情不用技术主义式地一条一条对位,其实就是看看这个背后怎么能让大家贴的更近、更融合,让老年人消除恐慌。
于丹:我们现在老觉得我给我爹妈买了大量的保健品,我能够让他们延迟衰老,我消除他对于老之将至的恐惧,不就够了吗?恐惧感绝不仅仅是衰老,而是衰老之后身心落伍了、没用了、对子女和社会都没价值了,变成了依附的、只能吃喝的人,他的尊严受影响,这是最大的恐惧。
有很多老人之所以有恐惧感,一个是因为单位一刀切,退休、离休回家了,跟社会的角色转换了。如果儿女再不理他,心里会有巨大的落差。很多老人上班的时候没得病,但是退下来得病。甚至最伤心的是,一回去做功课,孙子孙女说,奶奶你不会。这时候老人最伤心,连小孩都训我了,我不行了,在你们眼里我就是废物。
我们要消除老人在心理上、尊严上的恐惧感。子女给他的尊重永远都是要满满的。带老人去自己的朋友圈子,这要看怎么带,不能说妈你跟着我,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你就看着,累了就一边歇着。这不是真正的融合,你跟朋友都应该先介绍自己的父母、老人,介绍这是我什么朋友,我们一块玩的时候,愿意玩就一块玩。
于丹:老人的想法往往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就我曾经带我妈妈出去,一大帮人在一起玩,一块吃饭、一块玩,都挺好,老太太都聊的很好。到晚上十点了,大冬天,在东北,特冷,我们出去篝火晚会,大家在一起跳舞,我想当然我妈妈该休息了,我妈说不是篝火晚会吗?我睡什么觉?走吧!有这样的想法太值得鼓励了。我经常说我有一个不靠谱的妈,我妈太值得鼓励了。她觉得篝火旁边,她跟酋长似的坐那儿。我女儿一跑去唱歌,她就跟去了,一定要听孙女唱什么了,大家转圈,她也转,只是不唱歌。
心里想想,她为什么不能加入呢?我们真了解她的想法吗?过母亲节的那天,中午全家一起吃饭,在鼓楼旁边的一个饭店吃完了,我想当然觉得,老妈该回家睡觉,孩子该回家练琴,周末的下午该回家了吧。老太太说,到鼓楼了吧,我想逛逛南锣鼓巷(微博)。都是很潮的小店,从北口进去,她一家一家逛,看特别潮的鞋,我妈说,我今年还没有新鞋。我女儿给她姥姥拿鞋试。她逛上瘾了,一家一家逛,我一直认为她会逛一两家就掉头回去,就跟老公说,车停北口。结果我们一直走到宽街了,吃完午饭溜到下午六点,我妈可高兴了。我想,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老人的愿望?如果我给我妈设计路线,我绝对不设计那儿,我认为她不会喜欢逛的,哪想到她喜欢。我上午讲完课,我带她吃饭,我都累了。
人民论坛主持人:这你是典型的尽孝。
于丹: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一起过了一个节。高跟鞋背着,穿着我妈的新鞋,孩子手里吃的没停过,我妈有糖尿病,我老说,妈,孙女的东西你吃一口就得了。这一定叫尽孝吗?是因为我妈妈的天真,让我们全家意外过了一个节。要是那天老的睡觉,小的弹琴,我看看书,这天就这么过去了。但是现在老小都乐了,我也非常高兴。我就在想,跟老人的日子,有的时候无非就是在紧张的那种工作里,在一种巨大的焦虑的压力下,全家人共同创造点天伦之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二十四孝这个标准,可能是改善我们现在家庭生活的一个好的建议。不仅仅是在孝敬老人上。
人民论坛主持人:听您刚才描述南锣鼓巷的场景都是很温暖的感觉,你提到女儿给姥姥试鞋,这已经是孝道下一代的传承了,你们家做的很好,太和谐了。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人说这个新二十四孝提出来是有及时性、必要性的。但是社会上也有相当比例不同的声音,有的是质疑,甚至有的是反对,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
于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质疑的人要看他质疑什么,反对的要看反对什么,质疑和反对还分两种,有的朋友认为这个标准提高了,不容易实现。有的人反而认为是提低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大国,现在提出这样的标准,低了。所以你说质疑和反对理由还不一样。我老要说这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教人要善良,是从孝敬自己的老人开始的;这件事情有什么样的心,比具体的行为更重要。
但是我们不能不从行为做起。这颗心如果老是个“心”,老不去做的话,你又怎么样去体现得出来呢?论语上还有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牢牢放在心里,想起他如此高寿,一方面特别高兴,另一方面也有忧惧,尽孝的日子可以数得出来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现在不能说,你等我吧,20年以后我一定孝敬你,没机会了。我妈现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爸爸没赶上这个好时候。我们到任何一个特别好的风景点,我妈说,你爸要是到这儿得多高兴。甚至我女儿做点事,我妈会说你爸爸要是看到苗苗该多高兴。我爸爸没有见过我女儿。
孩子对父母再怎么孝都是亏欠的,以前忙、错过的东西,当你自己开始人到中年,年华老去的时候,才知道人心里面最深的眷恋是什么。你没办法让他们等你,年光是不等人的。只有你现在做,变着法的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刚才说有质疑有争论,我也看到有些人说,我现在就在外地打工,就在外地求学,要求我经常回去,我回不去,没那个飞机钱。我们大可不必纠缠在那种细节上,你尽量回去,尽量的陪老人,回不去的时候,尽量打打电话。甚至是给老人写写信。
人民论坛主持人:特别是手写的信。
于丹:对。拿在手里是尊重他那个时代的生活习惯。这些方式都能变通,现在方式不是最重要的。前几天刚刚过七夕,也有媒体问我,你觉得像春节、端午节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七夕是太边缘的小节日了,七夕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有意义吗?我当时很惆怅的想,那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没有了。人家当时多艰难,那种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鹊桥会,在今天看来已经是落没遥远的神话,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解决相思的问题。
比如说相思的距离问题,我们有超音速的飞机了,我们的动车、高铁不断提着速。解决通讯的问题,我们一天到晚打电话、发短信、上MSN,天涯海角还可以视频电话。当距离的问题、通讯的问题、关于相思之苦的一切技术手段都解决的时候,唯独相思少了很多。现在还能有多少天长地久的执守?现在今天最重要的问题,已经不是解决相思之苦,而是相思很多已经不在了。
孝敬父母也是这样,所有技术的手段今天不是难题,别强调说这个行为标准中有些技术的东西我做不到,我还是要问,孝心还在吗?论语里面还有这么一段话,也是学生问孝,说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今之所谓孝,是谓能养”。现如今说的孝敬,是指能养着自己的老人。接着他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牛羊犬马都会养着自己的老辈。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人心没有深深深的敬意,养父母跟牛羊犬马养它的长辈,有多大的区别呢。这句话说出了孝根本的意义,孝敬孝敬,内心有敬重、外在才有孝行。新二十四孝叫行动标准,他说的是外在的孝行,内心的这份敬意是没法给标准的,没法规定的。
于丹:我们现在老说我爱父母,孝顺,做外在的孝还行,但我们还得问一个更重要的主题,内心我们真正有多少人真敬重父母?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最近这30、40年,社会的变化很快。我们的父母在这几十年里面,他可能没有我们更新那么快,以致于让我们今天有时候会蔑视他的经验。我妈一拽住人家,老问人家结婚没有?有孩子没有?我有时候心里本能的不高兴,你这不是侵犯人家隐私吗?为什么要问这个?她不觉得。比如我妈走在街上,看到小孩就逗,现在独生子女多金贵,人家不愿意让人逗。这时候还能对老人饱有一份敬意,你能给她打个圆场。内心有了敬,意外在的孝行才真正顺理成章。
所以我宁可把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看作这个社会的一个起点。你说有争论,没关系,任何事情都有争论,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它,理解是多是少是深是浅,是过了还是不足,人人都有话语权。只要这样的标准出台,能够唤醒大家,觉得孝敬是重要的事,就挺好。从外在的孝到内在的敬,从自己的家影响社会,多一点温暖的成分,少一些偏激、愤怒,无论如何这是好事的起点。
人民论坛主持人: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了时代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请问,新二十四孝是提出了很多新时代的一些特征,也算是一个传统文化寻求新时代继承的探索。您对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的继承和传扬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于丹:问题太大了,我们不能说那么大的问题,归结下来说,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行为。传统文化是耳濡目染的。我们还得回到新二十四孝标准,如果家里头多做一点这样的事情,让老人上网,带老人出去旅游,给老人买医疗保险,这孔子那时候肯定没有。但这就是今天你能够为老人做的事,万变不离其宗,内心的那份敬意是亘古不变的。
当下这样做,我们找见的传统文化就有一个伦理的根。中国人的伦理不是个小事,西方人的传统是敬神的,一直会有一种外在的神的力量的救赎。而对于中国人来讲,上阵父子兵,出门亲兄弟,在伦理里面能找到生命所有的安顿,能够找到伦理亲情中的信仰。我一直觉得,中国人伦理的源头,是这是我们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宗族的情结。原来中国人多子多福,在农耕文明中学习四季运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人原来尊重的是天地君亲师,君破除了,但是我们对亲、对师还有敬畏吗?我老觉得,天地君亲师,因为君王这个层面一断,我们变得上对天地也不那么敬畏,下对亲和师也不那么尊重了,断层断层有时候一个环节就断在那儿了。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变化,我们进入了一个民主、法制的新时代,君这个环节过时了,但是亲和师还是值得我们深深尊敬的,对于天和地还是要有点敬畏,不能因为科技发达了你就巧取豪夺、坐吃山空,你就违背自然。
于丹:所以我觉得这些传统观念在今天的恢复,总要有个接地气、扎根的地方,这个接地气就是回到伦理、回到自己家。我们已经失去了土地上的村落,但是在我们单元里面的亲人、老人还是在的。都市化进程,让我们不能老的小的一起挤在村头看戏。但是回到家,跟老人说话、出去玩还是可以的。我们在都市文明的急遽变化中,把伦理的根基破坏掉了。
传统在今天不仅是一个很必要的应用,我一直强调,它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一件事。今天我们强调做事,不能只强调它的价值,不能老是说我们做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总强调意义会让人排斥,孝敬父母,除了有意义,也是一份快乐,付出的同时更是一种收获。因为我们在老去的年华中不再仓惶,我们还有老人疼着。孩子会学我们,像我们那样去孝敬老人,生命温暖,这样往前方走,人心才有定力。
人民论坛主持人:谢谢于丹老师,今天于丹老师对孝文化的前世今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给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读。很多网友跟我一样受教良多。
于丹:不敢,不能用“教”这个词,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在唤醒人性,唤醒每个人自己。我本身是做女儿、媳妇的人,我只是唤醒我自己而已,在今天,我的身份没有任何教化的意味。该质疑的质疑,该反对的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我们人人都是有老人的,我们都得考虑我们跟老人的相处,怎么样让他们更快乐,我们自己也更幸福,就如此而已。
人民论坛主持人:谢谢于丹老师,感谢网友们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