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石家庄独腿小伙驾车携母游全国】
80后独腿小伙驾车带母亲游全国称尽孝不能等。在石家庄,只有一条腿的小伙儿邱义松,开车带着母亲,走在游全国的路上。历时3个多月,从石家庄一路向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最远到了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邱义松说:工作可以等,孝心等不起。趁着母亲还有精力,我一定要让她幸福快乐。(新华网12月15日)
看到这篇新闻报道,钦佩之情油然而起,面对着车祸失去大腿的天灾和父亲患癌的双重打击,邱义松没有被残酷无情的事实打到,或去喟叹命运的不公,或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是用积极地态度面对这个世界,用及时尽孝的真实行动实践“反哺”之意。
“孝道”是中华民族历来推行的美德善举,“百善孝为先”俗语时常被人提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理念也一直为人所知晓,无数的尽孝的典型事迹也一直为主流媒体所报道,宣扬孝的重要意义,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孝的行列。那么到底要如何尽孝呢?我们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是在行孝了:父母现在有吃有住,生活好得很,没病没痛,不需要施加孝心;现在经济条件、时间地点限制,等条件时间都成熟之后再好好孝敬父母,至少已经有“孝”的决心了;偶尔想起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给他们足够的物质享受。诚然,尽孝的想法或多或少都已经为广大新时代的居民所认同接受,但真正的孝心始于“行”,只有将孝心的意愿付诸行动才能结出老人们的幸福之花;暖心的孝行贵于“细”,将孝行细化到生活的点滴中,呵护关爱长辈方能正中“孝”之下怀;真挚的孝行立于“心”,只有拥有关心爱护的善待之心才是确实行孝。
尽孝始于“行”。“尽孝”不是慷慨激昂的陈词,不是哗众取宠的表心意,不是放在内心自我慰勉的救命草,而是需要实实在在落到行动中。邱义松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孝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中的主人公皋鱼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将尽孝的想法付诸行动而悲伤哭泣,最后抱憾辞世。我们的生活中无数像皋鱼这样的等待尽孝时间条件的人也需要意识到尽孝不能等待,需要立刻落实到行动中。
尽孝贵于“细”。尽孝最真实的状态就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帮助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之事。正如《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中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筷子,帮爸爸敲敲背和老人聊聊天,这种细小的事情本是举手之劳,但是真正做得到的子女们却也不是多数,多数借为生活所累为由,无暇顾及父母长辈。就像邱义松这样,带妈妈出去旅游,这种小事中母亲体会到了儿子的拳拳爱意。大多数父母其实不企盼孩子有多大的成就,欣慰的是孩子们在百忙之中依然能抽出时间关心一下自己,哪怕是一次电话那头寒冬里的嘘寒问暖。
尽孝立于“心”。孝行中若没有子女的真诚心意,而是迫于责任使然,在行孝的过程中对父母心生抱怨,喋喋不休,缺乏尊重,这样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带有真诚尊重,真心对待父母长辈比给他们带鲍鱼燕窝更有效用。在物质相对充裕的现代社会,不少人认为给予父母充足的物质享受就是很大的尽孝了。殊不知物质的给予如果没有孝“心”的渗透,再豪华的外在享受也不能填补孝的真实空缺。《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所以,即使没有山珍海味的提供,即便是粗茶淡饭,只要出自心意,都是及其珍贵的。
真心希望每位子女都能像邱松义这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自己的孝心,可以将孝行细化渗透到生活中的细节小事,更能还有一颗真诚的尽孝之心,给予父母长辈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