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遵遗愿简办丧 值得倡导的文明尽孝
遵遗愿简办丧 值得倡导的文明尽孝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03:23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12月15日是姜堰镇前堡村107岁老太刘桂英遗体火化的日子,根据老太“丧事从简”临终遗愿,百余子孙恪守孝道,没有请吹吹打打的仪仗队,而以门板作“灵车”,十名外孙抬着...

 

【图语:遵遗愿简办丧 值得倡导的文明尽孝】

  12月15日是姜堰镇前堡村107岁老太刘桂英遗体火化的日子,根据老太“丧事从简”临终遗愿,百余子孙恪守孝道,没有请吹吹打打的仪仗队,而以门板作“灵车”,十名外孙抬着走了五公里。百余子孙和全村村民送老太最后一程。村民们说,老太节俭一辈子,死了还为后人树立榜样。

  中国人讲孝道,由汉迄清,各代都奉行传统的慎终追远、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观,把丧葬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认为孝莫重于丧。时至今日,尽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的道理都明白,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农村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厚葬的遗风旧俗。很多孝家在操办丧事时,攀比大讲排场,硬要将丧事办得热热闹闹,体体面面。高音喇叭架得老高,鞭炮烟花炸得雷响。为了办一场“体面”的丧事,欠下一屁股的债。更可悲可憎的是,丧事喧闹折腾,搅得街坊邻居寝食难安,跟着受罪。这种“重孝厚葬”,是与现代文明相悖的遗风,不是真正的孝道。

  对于办理丧事,一般来说都是老人固守陈旧观念想不开,总希望按老规矩办。但107岁老太刘桂英却与众不同,她虽年世已高,但心里一点不糊涂,思想一点不守旧。临终前,老太吃力地跟77岁的二女婿沈寿年说,节俭了一辈子,死了,丧事从简,不要灵车,不要吹吹打打。感谢子孙们个个孝顺,你们办好这件事,就是最后一次尽孝。老太说完这话,就像睡着一样平躺在床上,脸上挂着微笑停止了呼吸。“你们办好这件事,就是最后一次尽孝”,是最大的遗嘱,儿孙们真按老人家的遗愿办了,没有灵车,没有棺材,家人卸下老太房门的门板,做成简陋的担架,由老太的外孙抬着徒步走向殡仪馆。

  从表面上看,老人是为了给孩子们减轻经济负担和世俗压力,但实质上,更大的意义则是为倡导移风易俗带了个好头。沈高镇80多岁的老人陈加其看到送葬队伍,感到奇怪,“这户人家,送107岁的老太,怎么连口棺材也不买?”老人上前打听,听说情况,十分感动,“老太不简单,死了还给后人做出节俭的榜样。等我老了,也像她一样,善始善终。”

  其实,厚养薄葬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倡导厚养薄葬、丧事从简的丧葬风气。刘桂英老太的子孙真的做到了厚养。这个大家庭五代同堂,老太在世时,子孙们孝敬老人,细心地服侍、礼貌地对待,充分满足其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需求,使其安度幸福的晚年。53岁的吴荣桂是刘桂英老太的外孙,长年在新加坡打工,他每年都请假回国,为老太祝寿,送上贺礼。但老太对孝顺有自己的理解,她始终认为:子孙们听话就是孝顺,而不是送衣送物。今年2月,老太过107岁生日,特地要求58岁的孙子黄桂林挨家挨户给众亲友打招呼,今年生日节俭庆贺,不要鲜花和鞭炮,当面祝福就行,实在来不了的亲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也行。平时,晚辈们要是买什么营养品送来,她都劝对方送到敬老院,说要勤俭节约,不该用的钱一分都要节省。奶奶常说:“能有东西送给人,这是福气。”我觉得,这是老太给大家庭立的家规,也是一种充满着现代文明意识的良好家风,对子孙有着直接的传承教育作用。

  其实,在老人生前好好地奉养,那就是将一片孝心用在了老人的身上,老人也倍感幸福和温馨。老人生前子女尽到了赡养义务,去世后适当举行祭奠仪式无可厚非。所谓的“适当”就是重在寄托哀思,既庄重而又不铺张浪费,这才是社会应该提倡的。若是一片孝心老人活着的时候并没体味得到,后人只是在他们死后一个劲地烧钱,无疑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显得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了。平心而论,治丧的主要目的不是讲排场、比体面,而是为了寄托对死者的哀思。而奢靡的丧葬,是一种追求面子的炫耀性消费,说到底还是一种攀比心理在作祟,这不是尽孝,而是花钱为自己买虚名。

  根深蒂固的治丧旧风俗,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得于改变,这需要文明有序的引导与规范。社会风清气正离不开良好的民风。对于刘老太这种文明节俭丧葬行为,应当大张旗鼓地宣传,引导群众摒弃陈腐观念,树立文明新风。当“丧事从简”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行为,新风正气得到弘扬,才会有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美好。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