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阅读孝道文化传统典籍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阅读孝道文化传统典籍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03:21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讲师简介:市委讲师团副教授蒋秀华, 199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系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孝道文化不是蒙尘的明珠,不论时世怎样变迁,它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图语:唐玄宗御注《孝经》】

  讲师简介:市委讲师团副教授蒋秀华,199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系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多次参与全市形势任务、重大战略部署宣讲,坚持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农村,针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面对面宣讲,受到广泛赞誉。荣获铁岭市银冈大讲堂电视理论讲座优秀宣讲人称号。

  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滋养,像长江、黄河对中华大地的滋养一样,滋养了中华民族长达5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汉唐时期,更是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文明的巅峰。作为炎黄子孙,要传承弘扬孝道文化,必须善于把握传统典籍的精髓,要回归经典,正本清源。

  第一,要注意扬弃,不能照搬照抄。关于孝道,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佛家、道家都有自成一统的阐释, 其中,以儒家的孝道著作尤其触及灵魂,影响深远。儒家孝道著作主要包括:专著《孝经》,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二十四孝图解》、《增广贤文》等,《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典籍中也有关于孝道的诸多论述。读经典,要有取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等故事,就是一种愚孝。

  第二,要注重感悟,不能流于形式。比如,古人讲“出必告,反必面。”对父母早晚都要问安。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这些怎么做得到?我们可能认为和现代脱节。日本竟然出现了你花钱,我替你行孝的代孝行业。其实,孝道文化讲了,形式不重要,“敬亲”更重要。电话也好、网络也好、节假日也好,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向父母询寒问暖,即使不天天在一起,父母仍然倍感欣慰。

  第三,要充分把握孝道文化的精髓,认识到孝道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传统孝道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思想。古人认为孝道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所称的三乐,是有先后顺序的。父母、兄弟俱在,身体健康,不遭逢事故,为至乐,这是第一乐。至于“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认为代表权力、财势的王天下,更多的是给别人看的,自己内心未必能感到快乐。儒家认为孝不是给别人看的,人们行孝道的动力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夸奖,而是孝能给人带来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一种天伦之乐。换句话讲,圣人告诉我们,孝道,不是强加给我们的沉甸甸的镣铐,而是一种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的东西,是符合人的精神需要的,关键要善于感悟。

  与此同时,传统孝道文化把孝道视为义务,这种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也有其自身的法则。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反之,我们人类不讲孝道,就像我们不让日月星辰运行,不让万物生长一样,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不行的。这种不容违背的孝道的实质是什么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个秩序,就像日月星辰各有各的轨道一样。一个人在社会上有什么样的名,就要尽什么样的分。子女对父母尽孝道,就像月亮绕着地球转一样,是种责无旁贷的义务,不仅仅是种亲情。这种观点非常有道理,如果纠缠于你不仁,我就不义,你埋怨我,我埋怨你,孝道就无法进行,父子之间就难以和谐,难以有序。

  孝道文化传统典籍告诉我们,孝道文化里面的人,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义务的所在要求人承载延续人类文明的重任。人也不是单纯的义务附属品,孝道符合人的善良本性,充满人本思想。孝道文化不仅仅属于古代,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大一致性。孝道文化不是蒙尘的明珠,不论时世怎样变迁,它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