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父亲:写家书可学会孝顺
父亲:写家书可学会孝顺
来源: 光明网    2024-09-30 11:03:12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自儿子邹谨到上海体育学院读大学的第一天起,邹服生就知道,儿子4年后将成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他也早已为人父,现在已能理解父亲当年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图语:写家书可学会孝顺】

  自儿子邹谨到上海体育学院读大学的第一天起,邹服生就知道,儿子4年后将成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

  今年76岁的邹服生曾是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文系教授,在儿子将离家上大学前,他要求儿子每月要写一两封家书。邹谨在大学4年间,与家中往来书信144封。1993年,邹谨进入《长江日报》工作,至今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已20余年。

  不寄信回家就不寄生活费

  邹谨给家里写信,其实最初是有些“被迫”的成分,因为他需要用家书换生活费。

  1989年8月,17岁的邹谨收到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去学校报到前,邹谨对父亲提出,想一次性拿走一学期的生活费。邹服生一听觉得不对头,拒绝了儿子的请求。他问邹谨:“你现在是大学生了,你考虑过如何孝顺父母吗?”邹谨思索片刻,说:“工作后存钱买套房子,把你们接来住,带你们去旅游。”

  “那你现在怎么孝顺父母?”邹服生的追问让儿子语塞。

  于是邹服生要求邹谨每月至少写一两封家书寄回家,四张信纸起步,见信就寄钱。邹谨从小听话,想想这要求也不难,就一口答应下来。

  从写信换钱到交换思想

  按照父子间的约定,邹谨到校后,家书就一封封地寄回安康,但内容无外乎就是汇报生活开支和学习状况。

  邹谨寄回家的第一封信里,他写到了第一天到校的情景:几位87级的学长帮他们新生铺床、学校每月发放30斤饭票和40元菜票以及自己作为新生代表在迎新大会上发言。信末他也不忘提一句自己“最关心”的事:“我准备到银行开个户头,以后每月收到款时再把上月余的钱存进去,你们看咋样?”

  每隔一两周,邹服生就能收到儿子的信,他从学校传达室拿到信后,在回家的路上就忍不住要撕开信封,边走边看。日子久了,邹服生发现儿子的来信越来越频繁,几乎每周一封。信中也不再记“流水账”,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父母与儿子的纸上交流从几百字,到最后达到几千字、一封信10多页。

  后来的信里,邹谨向父母介绍上海的新鲜事物、倾诉自己的感情生活、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与父亲讨论发表稿件、学习英语时遇到的困难等。邹服生感觉到,“儿子慢慢地成熟了”。

  看了报纸才知儿子去登珠峰

  在邹服生4年的远程“盯梢”下,邹谨没让父亲失望,他4年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56篇文章。在成为一名体育记者后,无数的体育盛事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2012年3月,邹谨随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一起攀登珠峰。

  邹服生平常有看《长江日报》的习惯,当他看到2012年3月21日那天的报纸后吓了一跳,儿子竟然去了西藏登珠峰,但事先却没有跟自己说。

  邹谨在西藏的两个多月里,邹服生不敢给儿子打电话,怕影响他的工作。“记者出差是家常便饭,但没想到他会跑那么远。”邹服生早已对儿子出差习以为常,但没想到这次却“玩这么大”。那以后,邹服生和老伴儿就恨不得每天守在报摊边等报纸出刊,“看到了他写的报道就知道他很平安”。到后来邹服生才晓得,儿子是怕他俩为自己担心,才故意没说。

  如今谈起这一百多封家书,邹谨打趣地用一句话总结:“往事不堪回首。”他也早已为人父,现在已能理解父亲当年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