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孝经》(序二)
《孝经》(序二)
来源: 网络    2024-09-30 11:02:42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刑昺是宋朝的大儒,曾经做过北宋时代的礼部尚书,他注解了唐玄宗的《孝经御注》,所谓《孝经正义》,他自己的序文中这样写到,孝经》,言高趣远,文丽旨深.

  【图语:《孝经》】

  刑昺是宋朝的大儒,曾经做过北宋时代的礼部尚书,他注解了唐玄宗的《孝经御注》,所谓《孝经正义》,他自己的序文中这样写到,“《孝经》,言高趣远,文丽旨深;举治乱之大纲,辨天人之弘致。大则法天因地,祀帝享祖,道洽万国之心,泽周四海之内。乃使天地昭察,鬼神效灵;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明王以之治定,圣德之所不加”。

  这是讲到《孝经》这篇文章,很短小的一篇短文,总共只有一千七百九十九个字,可是言高趣远,就是它的文义非常的高广,它的旨趣非常悠远,文辞、词句也很优美,表达深远的意境。所以这都是讲到圣人的心声,天地之德。

  里面举出天下大治、大乱的根本是什么?根本就在于能不能够以孝治理天下。因为孝道它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所以孝是总纲,天、地、人三才都以孝为纲。从大的方面来说,如何能够去孝治?所谓“法天因地”,就是效法天地,天是恒常的运作,地是无私的奉献,我们人在天地之间,效法这种天地的大德。对待我们的君上,在古时候是君主时代,要对皇帝、要对古圣先王要常常的纪念,对自己的祖先也要常常的祭祀,这是能够使到万国人民民心能够和睦,在四海之内的百姓都能够得到圣王的德泽。天地都有感应,所谓“天地昭察,鬼神效灵”,天地鬼神实在是他们也是跟人有感通的,当一个人行孝的时候,天地鬼神都护佑,人如果不行孝,天地鬼神都厌恶。真正以孝治理天下,从自己做起,对父母有一种纯真的孝心,然后扩展至对百姓,以这颗孝心对待所有的人。这是讲到一个国家领导人他能够以孝心对待这些万民,自然就能感得“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所谓是天地都相保,灾害都避免。

  “明王”,这是有明德的君王,这是古代的圣王,他以孝来达到国治、天下平。所以孝可谓是“圣德之所不加”,就是本经里面曾子问过孔老夫子的,说圣人之德可不可以超过孝?孔老夫子说,“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所以一个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因为他孝心达到圆满,孝心的圆满就是圣德的圆满。这是从大的角度,治国、治天下、成圣、成贤这方面来讲,这主要是讲到一个帝王、一个领导人,从大的方面讲。如果从小的方面讲,刘炫的《述义序》里面又说到,“小则就利因时,谨身节用;施政闺门之内,流恩徒役之下。乃使室家理治,长幼顺序;居上不骄,为下不乱;臣子尽其忠敬,仆妾竭其欢心”。从小的方面,就是普通老百姓,他也需要行孝。一般人行孝,所谓庶人之孝,就是老百姓如何行孝?要因地之利,能够顺应天时,获取地利,能够从事工作生产来养活自己的父母,自己对自己生活要非常的节俭,非常的谨慎,这样才能够长久的侍奉父母。对待父母的孝敬那是丰丰富富的,宁愿自己吃少一点,穿单薄一点,也要让父母得到温饱,这是普通老百姓也要做到的孝道。

  在闺门之内,闺门就是讲一个家庭内部,还是要用孝道、用礼。这一条是在《古文孝经》《古文孝经》里面有一章是“闺阃章”,就谈到在闺阃(闺门)之内要有礼,以礼治家,这样能够上下和顺。哪怕是仆人,家里的下人,都需要对他有恩德、照顾,这样在一个家庭里面,哪怕是只有夫妻之室,再小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谐,所谓是夫义妇听、夫和妇顺、长幼有序,这都是在家里面有家礼、有家规。做人要懂得“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如果是在上位的,得到富贵了不可以有傲慢心,因为有傲慢心必定富贵不能长久,很快可能就把自己的地位、名誉和财富都亏损了,在下位的人不能有这些不好的想法,所谓胡思乱想,要跟别人去竞争、去斗争,去争夺权势、争夺富贵。要知道一个人的富贵穷通它都有一个定数,哪怕是你争得来、抢得来的,还是你命中本有的。既然如此何必去争?何必去抢?不如落得一个君子,他能够有一种温、良、恭、俭、让的品德,把这些功名富贵看淡,反而能够造就一个好的品德,而那些功名富贵真的是命中所有的,必定是能得到的。只有是小人他才会斤斤计较,不断的在争取、在抢夺,抢夺来的还是命中本有的。

  所以古人叹息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他不需要这样以小人的手段还是能得到的,他非得要做一个小人,这是很冤枉的。

  真正以孝治理家庭、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天下,为人臣的必定是尽忠,为人子必定是尽孝,所谓“尽其忠敬”。忠跟孝是一体的,敬是表示我们对于长上、对于父母的敬意。孝一定要连著敬,如果是孝没有敬,这个孝就不成为孝。仆妾,这是指一般的仆人,我们说的服务的人员,他们也能够很欢喜的效劳。为什么?因为他能够感到这种孝的氛围。一个孝的氛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氛围,所以他们能够在里面做得安心。譬如说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家庭,老板就等于像是君上一样,像一个家庭的家长,他要以孝治理自己的大家庭,让人人都守礼、都忠敬,自然人人都欢心,没有不平等,必定是和谐。而家和万事兴,一个企业员工都能够和睦,上下能够同心,那当然这个企业必定是很成功的。所以孝的功用是很广阔的。

  最后刘炫还有一句话说,“其所施者,牢笼宇宙之器也;其所述者,阐扬性命之谈也”。这就讲到很深很广,孝的功用真的是涵盖宇宙,宇宙万物都是这颗孝心的显现。我们谈到,孝的体就是道,佛家讲的自性。《道德经》上告诉我们,宇宙的本体是道,宇宙是从道而生的。佛家也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我们宇宙,宇宙就是道变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晓得,一个人能够养成纯真的孝心,就与道相应,所以这颗孝心它可以遍及整个宇宙,而使到宇宙都能够清宁、都能够和谐。如果能够说把宇宙都能够和谐起来,那要和谐一个地球,不就是理所当然的吗?所以我们坚信,古圣先贤的教诲一点没错,只要以这颗孝心来对待、来治理世界,必定能得到和谐世界。

  《孝经》当中所阐述的,所谓是性命之谈,性这就是讲的本性,就是讲到宇宙万物的本体,那就是道。所以我们昨天判本经是以道为体,这也是有依据。命就是所谓天命,孔子自己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孝经》所阐述的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果然依此而修行,来落实,必定获得无上的利益。因此本经“开宗明义”就说到,这是先王的至德要道。所以概括起来,本经的修学的功用可以说是,小则得到幸福人生,大则得到和谐世界,得到清宁的宇宙。因此历代这些帝王,都非常重视《孝经》。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有很多是注解《孝经》,有很多把《孝经》做为考核读书人的一个教材,或者是教导宫廷里头的这些王子、贵族的教材。即使是在外族,像元朝少数民族,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也是拜倒在《孝经》之下,也把《孝经》推崇出来。到清朝是满族人入主中原,开朝的三位皇帝都是《孝经》的专家,顺治和雍正两位皇帝亲自做了《孝经》注解,康熙皇帝他虽然自己没做注解,但是顺治,这是他父亲,留下遗愿,因为顺治皇帝当时希望能够纂修一部《孝经衍义》,这是一部大书,把历朝历代的这些凡是讲到孝道方面的注疏、文字收集起来,以《孝经》的义理为主纲来注解《孝经》,但是顺治皇帝还没有完成这个工作,康熙皇帝就接著干。所以康熙皇帝当时诏领这些大臣、儒臣一起来汇集,就编成了《孝经衍义》,总共一百卷,收录在《四库全书》和《四库荟要》里面。这可以看到康熙皇帝也是在继承自己父辈的志愿。《中庸》上说,“夫孝也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就是能够继承先人的志向,能够继续前人的事业,这就可谓是孝,为什么?所谓是孝亲之志,父母先人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努力做到,这是真正的孝。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