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孝道不是向父母三拜九叩的形式
徐云鹏:孝道不是向父母三拜九叩的形式
来源: 中国文明网    2024-09-30 11:02:33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2014年12月31日晚,作为2014年的最后一天,河南巩义市200多名村干部齐聚康店镇叶岭村,身着传统汉服,学习中华古典生日华礼,向父母行三拜九叩古礼表达感恩之情。

 

  【图语:河南村官着汉服向父母三拜九叩】

  2014年12月31日晚,作为2014年的最后一天,河南巩义市200多名村干部齐聚康店镇叶岭村,身着传统汉服,学习中华古典生日华礼,向父母行三拜九叩古礼表达感恩之情。村官们以《游子吟》情景剧、手语表演、为母亲洗脚、向父母行叩拜大礼等形式传习中华孝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月2日 中国新闻网)

  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为。而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百里负米” 等古代尽孝故事至今仍被人广为流传,感人泪下,让人们从中去学习揣摩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道,始终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伦理和美德的精髓,首先得益于国人的接力传承。孝敬父母虽然始创于古人,但它总是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创新发展。因此,我们今天孝敬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大可不必拘泥于古人的做法,更没有必要去效仿古人身着传统汉服,向父母行三拜九叩古礼。

  不错,行孝道确实需要一个适当的载体,以便充分表达个人的孝心爱心,让父母长辈开心欢心。尽管形式能够服务内容,但是也可能阻碍内容,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充其量就是一场形式主义的“秀”,追求的是“眼球效应”,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反倒砸了场子,破坏了氛围,玷污了传统美德。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要说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与当今的高度现代文明无法比拟,既是处在同时代的不同地区,父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渴望也是千差万别,孝敬无法一律。还有,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等当然会有所不同,对子女孝行的需求自然也就不一样,应因人因需而异,不能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

  有很多人虽然为父母是做了很多好事,但是父母并不高兴,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用心去尽孝。笔者有位朋友,为了孝敬在农村的父母,让他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便在城里为老人买了楼房,将父母举家迁往都市。由于几十年生活习惯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打破,不仅让老人感受不到一点幸福,而且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憋屈,非常不适应不开心,终于憋屈得一病不治,提早离开人世。为此,这位朋友一直懊悔自己“干了一件不孝顺的大蠢事”,常常痛心不已。

  孝敬父母并不是简单的向父母三拜九叩,不是每个月给他们寄钱,不是定期给他们洗脚梳头,不是每周到家座一会儿,也不是给父母添件新衣裳,更不是隔三差五陪父母下顿馆子,由于这种例行公事般地“做了我该做的”,而没有用心去做,缺少父母急需的亲情交流,不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没有亲人般的温暖,致使父母并不领情,甚至非常反感。

  由此联想到《子游问孝》的典故。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如果子女不顺从恭敬父母的意愿,用心去做使他们开心的事情,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神享受呢?

  真正的孝敬父母应该是从心做起,首先在心灵深处确立起顺从恭敬父母的心态,掌握父母的真实需要,尽自己所能,遂父母所愿,决不免为其难,做不达需。其实,只要情是通的,心是热的,子女哪怕只能给父母一口水喝,父母也会觉得无比温暖,非常珍贵。毕竟,父母都是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成为儿女的累赘。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