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滴水之恩】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爱心的一个诠释。善是指人性的美好,恻隐之心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百善孝为先”指出孝心是爱心的根本。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孝心品质的缺失令人忧心如焚。因此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孝心刻不容缓。
中国自古就尊崇孝道,“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传为美谈。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传唱至今。爱心是人类伟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发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爱心的根本又是孝心。孝心是做人的基本。孝,是传统美德。孝心,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代代相承。孝还是发自内心的无私情感流露。有时就是一种理解、关爱、顺从、尊重、帮助、微笑、认同和帮助。它是以情感和尊重为基础的。
从心理学角度说,儿童时期是其人格、意识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未形成,而且是记忆学习的最好阶段。在这期间,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动力定型。如果家庭、学校有意识地引导,就能唤醒孩子天性中的孝心。
学校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和教师教学对他们形成爱心意识极其重要。鼓励孩子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孝心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体道德品质的依据。有人说,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们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嫌弃年老的父亲,平时给他用粗糙的木头碗吃饭。为了不给老人治病,用箩筐把老人抬到山兜里扔掉。年幼的儿子捡起箩筐和木碗说:“等到你们老了,我也这么干!”
学校教育中的孝同样会被学生模仿。如果年轻教师照顾老教师,学生会看到,如果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他将在教育教学中无形地渗透给孩子,孩子会体会到,如果有的同学在家里孝敬长辈,孩子之间会互相学习……
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
仅有孝心是不行的,还必须在生活中实践,即要有孝行。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孝,然而孝是怎么体现的呢?孝心的传递是悄然进行的。 孝是一声简单质朴的问候,孝是一个亲切而温暖的拥抱。孝是让长辈不操心,很放心。孝就是从心里顺着他们,敬着他们,爱着他们。
在家里,独生子女对父母高声说话的越来越多。其实“自私自利”、“自我中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孩子的天性。它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孝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他、呵护他吧。
在学校,集体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更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一个捷径。在教学过程中开展集体活动必然是有限的,每次开展集体活动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如果在这些集体活动中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那么对于学生的爱心意识的培养和巩固肯定是有利的。
作为教师,人们常说,可以不给社会生产优质品,但是不能生产危险品。家长常说:“我不指望你一定要成才,但一定要成人。”都强调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我认为培养有孝心的少年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