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敬老文化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命关怀】
一、孔子“孝”观念敬老行为的文化分析
“孝”是中国文化中初原的文化出发点,“孝”观念是孔子政治哲学的初始观念,也根植于他的哲学体系中。在这种“孝”观念里闪耀着朴素的生命意识,以及哲学意义上对生命的敬畏和叩问。这是我们敬老文化的源头。
在孔子的著作《论语》中,包含很多层次“孝”的内容,而各个层面都多少与人的生命有关。第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即供养父母。第二是敬重父母。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老的伦理意义彰显出来,这就是“孝”从“养”到“敬”的道德深化。“愉色”是“孝”的第三个层次。“愉色”也就是指晚辈对长辈的物质供给和人格敬重是发自内心的。“愉色”把敬老文化提升到美学高度的标志,使“孝”的行为初步具备了真、善、美的价值。第四是立身行事的尽善尽美。“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就使“孝”的家庭道德行为,具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同时,也折射出人的生命意志的光彩。孔子的“孝”的思想和“孝”行为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境界。
但孔子的“孝”的意义上升到社会层面时,融入了他的政治哲学理想,我们在分析孔子的“孝”观念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这一点。
二、从文化模式来理解敬老文化所体现的生命关怀
“敬老”在文化哲学的领域中,与生命价值是紧密相连的。生命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敬老文化的最高层次是把敬老行为看作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和呵护,这里我们所说的“生命”,不是个体生命,而是哲学意义上生命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宇宙到人生的认识论出发点,包括我们自身的文化哲学认识,来理解敬老文化。
敬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一直是我们坚守的文化精神,形成了敬老文化模式。这个模式是由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们力图捍卫的文化品格,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敬老文化的要件,完全符合文化模式的要求,并且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敬老文化更多地融入了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种种哲学流派进入我们的哲学视域,特别是对生命哲学的了解和研究,为我们敬老文化的逐步形成,注入了新的理论营养。从人的生命本质出发,来看待敬老行为,就是把这个一般的道德规范提升到哲学的境界,提升到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
说到底,敬老文化被作为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由社会所倡导的文化模式组件了。敬老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其生命价值和意义不但是原初性的,同时也是根本性的,更是目的性的。对社会成员来说,无论在哪个年龄层次,对长辈的敬重,不仅仅是伦理所要求的,更是个体生命赋予的伦理职责。敬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新世纪历史的、民族的视野中文化模式的重要内容,就因为我们坚守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抛弃这个意义,我们文化的内涵就成了无源之水,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坚守生命的珍贵和爱护,就遵守了我们文化视野中的敬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