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养老】
人物小传
郎涛,杭州桐庐人,年近不惑,辞官不做,投身养老业。
理想何来,缘自祖母。老人病卧,痛苦难当,郎涛束手无策间感到健康养老之重要。
他做养老,一不借养老卖房,立足服务谋发展;二不求短期获利,七八年后见分晓。
郎涛决定不当公务员了。
公务员他当了13年。13年里,他在省机关呆过,在市里干过,手里头也抓过“章章戳戳”。
几近中年,他选择推倒重来。
2013年,37岁,郎涛辞职,组建投资团队,开始下海。
“我眼前有一片‘蓝海’——养老”,郎涛说,“人们生活品质提高了,老龄社会却来了,子女负担重了,产业却方兴未艾。”
他离开杭州,回到自己家乡桐庐,在县城搞了个健康养老项目。这个项目有点怪:借着养老做房地产的人多了,郎涛却不卖房,就想试试,靠卖服务能不能活下来?挣快钱、赚一票就走的人也多了,而他的目标是,坚持七八年不考虑盈利,最终做到产业化。
“我就想着,能不能做出一个新型的‘养老村’,让大家老了以后能过着健康、快乐的高品质生活”,郎涛说,“一个村子就是一颗石子,投出去问问路。”
“养老的担子子女挑,能不能再有只专业的手扶一把”
郎涛说,做养老项目的初心缘自奶奶。
自小由奶奶抚育,郎涛与老人感情笃深。不幸的是,奶奶罹患中风,瘫痪长达6年半,极为痛苦,家人倾力照料,也极为疲惫。
老人四肢活动不便,长期卧床,几年下来身体十分消瘦。这让郎涛很心疼,又深感无助。
“奶奶去世之后,我开始反思,没有专业的健康护理,老人的晚年难有快乐可言”,郎涛说,“大部分老人是不是只能靠家属的手,就缺一只专业的手呢?”
对老人是受罪,对家属何尝不是?杭州就曾出台过“喘息服务”,老人失能,政府帮子女护理一段时间。郎涛看来,“喘息”这名起得好,确实,这担子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光靠政府,财力有限。产业起来,才能普遍改善。
这个想法犹如种子,埋在了郎涛心底,而助其萌发吐绿,则是两年前的川西之行。
川西贫苦,山区绵延,有一位名叫阿佬的香港义工在那里创办公益机构,把从各地募捐来的物资和钱款发放给山民。十余年置身他乡,毫无报酬、无怨无悔地帮助他人,这让郎涛感到不解。
恰好一位友人是阿佬的资助人,从中牵线,郎涛决定携妻带女,去川西一访阿佬。
与阿佬见面是在成都老城的一条古街上,他笑容爽朗,皮肤红黑。看到阿佬聊起做公益时的投入劲头和满足眼神,充满疑惑的郎涛便豁然开朗了。交流时间很短,因为阿佬还要赶去下一个工作点。望着阿佬和几位大学生志愿者快乐离去的背影,郎涛被触动了,“内心开始渴望跟他们走在一起”。
“自己看待社会的视角和重心发生了变化,更能够理解‘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成全自己,同时成全他人’”,郎涛说,“从川西回来,我开始认真考虑辞职创业,做健康养老事业。我想,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决不贪大,不靠人数膨胀赚钱”
郎涛的“实验村”放在了家乡。
“在桐庐挺好,挨着富春江,空气好,离杭州也近,开车、坐高铁,一个钟头就能到。杭州的老人过来住也挺方便,旁边的配套设施,比如医院,也多。”
这个“村”,其实是个功能建筑群。占地200多亩,能住能用的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按健康咨询、健康护理、失能照顾等服务功能,分区开建。一期所投入的6000万元,是郎涛拉来的几笔天使投资。
“好些人都觉得,我拉来资金、买了地,这是要做房地产生意。养老啊、养生啊,都是营销概念,或者只是想从政府那里讨优惠。我告诉您,我一间房子也不卖。”
郎涛认为,他的养生文化村一旦靠卖房子挣钱,路子就走歪了。“好比一个商厦,你把摊位的产权都卖出去了,业主愿意咋经营,跟商厦就没关系了。整体服务、产业布局,这些都谈不上了。”
他要靠专业的服务来生存,来赚钱。在他看来,这是养老服务业的正根儿。“靠我们的养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您拥有了少痛苦、多欢乐的暮年时光,我们做的这个事,才有价值。”
这个思路,挣不了快钱。老人一天没住进来,没享受上服务,就没有进项嘛。
“不要紧。为什么一定得挣快钱?”郎涛说,他能等。他还设想,项目整体投资要到约5.5亿元,8年之后再说收回成本的事。好在投资者也都想明白了,愿意先把服务做起来,做产业、做连锁。
郎涛还给项目设了个限:每个“村”的人数不超过1000位老人。
“决不贪大,不靠人数膨胀赚钱。做一个1万人的项目,服务的质量怎么保障?这不是靠服务挣钱了。”
上海一家养老院的院长跟郎涛说过一个情况,坚定了郎涛的信心。养老院整理去世老人的遗物时,常会发现价值上万元的保健品剩下。“老人买了,并不吃,这说明什么?说明一方面老人很关注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推销员的热情,嘘寒问暖,让老人有了慰藉感。即使未必需要这些保健品,但也会为了这份关注而买单。”郎涛说,“不管是平时养生、日常护理,还是情感关怀,都可以用优质的服务来填补,需求很旺盛的,并且,做这个事情,多心安!”
再绕个圈子,去办养老职业教育
优质的服务,怎么提供?
郎涛又绕了个大圈子,去办职业教育。
经过调研,他发现目前提供一线服务的养老和健康管理人员紧缺,能满足这一块需求的是中专教育,可是这个层面的健康管理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郎涛决定从零开始,组建教育团队。
他与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和桐庐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了第一个中职健康管理班。2014年9月,首期招生42名学生,学制三年,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实习。
这42个学生,是郎涛一个个选出来的。在桐庐职校的操场上,面对着500多名新生,他为健康做宣传,为理想做动员。他告诉这些年轻人,自己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做一点“持久的事情”。
“我不想说服,只想获得认同:助人养老、帮人健康,不仅可以让他们得到一份工作,更能收获快乐。”郎涛说。
最终“十里挑一”,开了一个班。报名的学生大都思维活跃,乐观积极。
郎涛和他的团队确立了一张课程表,除了中医养生保健、健康心理、营养与膳食、常见病防治等,还有两门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义工志愿者活动。
“‘敬老’与‘助人’,一直为传统文化所推崇。做养老,这是‘核心价值’,未来的‘行业人’必须将其根植于内心。”郎涛说。
引导学生做义工和志愿者,也是基于“核心价值”的培育。郎涛和他的团队定期带着学生到农村养老院和西部山区,替孤寡的老人们做上一顿饭,或者给山里的孩子们讲上一堂课。他不愿学生们变成单纯的“技工”,而应该是愿意“快乐服务”的人,乐于奉献、富有爱心。
郎涛一点也不担心学生“跳槽”。开学的第一天,他就承诺过,毕业之后,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去向。
“当然,我有信心让孩子们认同我们的企业文化,最终选择加入我们。我始终认为,从养老行业的角度讲,教育应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需要有公益心和开放的心态。我没那么小家子气,培养出人只给自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