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人口老龄化】
日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六十八期“经济每月谈”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就“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影响”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如下: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接近10%,老年人口赡养比达到13.1%。根据2013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将提高到18.2%。未来老龄化的压力是长期、持续增长的。
郝福庆(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巡视员):
当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三高”(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转向“三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总体而言,我国老龄人口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并且呈现鲜明特点:总量大、速度快、不平衡、基础弱。
老龄化为新常态平稳换挡带来了机遇,短期内,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老年服务性需求增加,有利于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就业。老年人倾向于将储蓄代际转移,有利于为社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资金成本。
当前还要抓好一些重点工作: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激发养老机构活力;政府要加强引导,扶持和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创新政府投入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在开展初期,还应该降低社会资本介入的门槛;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统筹发展。从国情出发,要把发展居家和社区服务作为重点,解决居家和社区养老问题。把社会力量作为重点,解决运行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制度、规范、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养老与医疗、金融、文化、旅游等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充实养老服务业的内涵,开发深度的产品和服务。
吴玉韶(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影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养老保障压力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负担持续增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难度持续增强,社会管理服务要求持续增高。应对人口老龄化需建立五大体系:第一是养老保障体系,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第二是健康支持体系,实现健康老龄化;第三是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第四是社会支持体系,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第五是宜居环境体系,让老年人方便舒适地生活。
金维刚(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据测算,按照当前趋势发展下去,未来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会很大,一系列问题也会凸现:养老金待遇缺乏正常的调整机制,企业年金发展滞后,养老保险基金缺乏投资运营渠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远不能适应目前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城镇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养老金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促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加紧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大力扶持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杨燕绥(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现在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应该加快进行结构制度调整。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特点,一是未富先老已经成为事实,而且老龄化的速度、深度、广度都是世界上最快的。这与我们的生育政策和人口结构政策调整滞后有关。二是赡养负担非常重。三是老年人口购买能力不足。因为大龄人员就业参与率不足,所以养老金资产积累不足。
对于养老资产的积累状况,国际上有三个评价角度,一是转移支付;二是自己劳动经营收入;三是资产积累。中国的农村老人有土地,城市老人有房产,把这些存量变成流量,在流量当中增加老人的财富,这是中国走出未富先老困局的可行途径。当前是我国推行渐进式退休的最好时机,具体实施中,应当重视以下几点:建立养老金早减晚增的机制,对养老金的领取时间做出政策规定,何时退休应由老人自主选择;重视个人账户制度建设,激励人们延迟退休;解决大龄人员就业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