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闻雷泣墓”缘何能进入“二十四孝”
“闻雷泣墓”缘何能进入“二十四孝”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8-10 12:00: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古人认为从“生孝”到“死孝”是一个不容中断的过程,认为父母死后仍然要尽孝,对已去的先人要感恩和追思。

【图语:闻雷泣墓】

  古人认为从“生孝”到“死孝”是一个不容中断的过程,认为父母死后仍然要尽孝,对已去的先人要感恩和追思。“二十四孝”为此推举了三个孝子榜样,一是董永“卖身葬父”。董永家境贫寒,为避兵乱,偕父母迁居安陆。不料父亲亡故,家贫如洗,董永无钱安葬父亲。他不忍将父尸抛于野外,为报答父亲养育之恩,卖身为奴,以换取费用安葬父亲。董永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得到了天上“七仙女”的帮助。二是丁兰“刻木事亲”。丁兰年幼时父母亡故,长大后欲奉养父母而不能,但“思念劬劳之因” ,故用木头雕刻了父母的画像,每天见像如见亲人,事之以礼,祭拜告慰。三是王裒“闻雷泣墓”。王裒德操高尚,言行必遵礼法,侍奉亲人至孝。他的母亲活着时,性极胆小,畏惧打雷。其母死后,葬于山林中,每次遇到风雨,听到雷声,王裒就即刻奔向母亲的墓地,跪拜哭泣,并诉说:孩儿王裒在此,母亲不要畏惧!

    这三个古代孝子故事,源于百姓家事,起于生活真实,虽然在具体做法不值得效法,但合乎儒家“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孝道主题,反映了对亡故父母的感恩和追思,表现了对父母劬劳的缅怀和传承。正如此,他们的孝心感天动地,他们的孝行人人景仰,流传古今。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