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均记载:一次,曾子有过错,在瓜地里除草,将瓜苗的根斩断了,其父曾皙就拿起拐杖揍他。曾子被打得扑倒在地上,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说:“您老人家还在生我气吗?”鲁国的人认为曾子的做法是孝子,就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孔子听后对门人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认为自己没有错误,就请人转告孔子。孔子却说了一番道理:“曾参,你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的父亲用小竹鞭子轻轻打他,他就忍受着。如果用大拐杖打他,他就逃跑。经常叫他做什么,他随时都在;如果要加害于他,就找不着他。今天你让父亲暴怒鞭打,拱手站着不逃走。你想,你不是一个百姓吗?如果杀死一个百姓,那给你父亲留下什么罪啊?”这就是成语“小受大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等的来历,是说轻打就受,重打就逃开。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这个故事很深刻,不要“愚孝”,而要学舜的“至孝”、“大孝”,这是孔子孝的智慧,又是从舜那里得到启发的。再说,如果曾子被父亲打死了,那么其父就有罪,辱没了父亲,曾子也就是不孝之子了。孔子的这种逆向思维也很有意趣。
这些传说,可以明白一点:曾子是个大孝子。孔子锁定曾子为传授《孝经》的对象,是得其所哉,慧眼识人!孔子评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篇》)挑出一个“鲁”字来评曾参,真是一字千金!曾子上面的孝行故事不就是一个“鲁”字吗?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言不亦“鲁”乎!程子说:“参也,竟以鲁得之!”诚者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