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说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而当今,“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三大姓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
何人何时作《百家姓》
说起《百家姓》,我们都不陌生。民国以前,它更是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合称“三百千”。作为童蒙读物,它曾是每个儿童入学后必须诵读的书目。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推测,《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末期、北宋初期吴越地区的一位“知识分子”。不过,宋时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为411个,如今收录了504个姓的版本,其实是后人增补过的。
为何以“赵钱孙李”四姓开头
《百家姓》中,开头为什么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是因为这几个姓在当时人数较多吗?对此,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介绍,《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地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因为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而“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其实,《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却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姓氏的记载
其实,在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关于姓氏的专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百家姓》是“四字经”,而西汉时期,有人曾编纂过一部《姓氏急就篇》,除开头外,全文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俗称“姓名三字经”。这部书在宋代以前十分流行,对《百家姓》的出现产生了巨大影响。《百家姓》问世之后,后人又先后编写了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而如今人们见到的《百家姓》,其实不是宋朝时的原本,而是清代的一部《增广百家姓》。汉族有《百家姓》,古代的女真族、蒙古族也都有。如《女真字目百家姓》和《蒙古字目百家姓》均以少数民族文字书写而成,但它们并没有流行起来。
从“赵钱孙”到“王李张”
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前20大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前20大姓氏的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我国常用的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
而姓氏在我国东中西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姓氏显示出了地域的聚居性和多样性。例如,位于首位的王姓在东部地区占38.3%,中部占26.0%,西部占23.5%,东北部占12.2%。
另外,在我国,姓氏人口超过一万的复姓仅有11个,其中位居首位的是欧阳,全国有90.1万人,其次是上官,有7.5万人,第三是皇甫,有5.3万人。
原标题:《百家姓》 为何以“赵钱孙李”四姓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