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栖霞坑的路上风景如画。车子沿着山路盘旋前行,旁边就是水平如镜的亭下水库。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玉兰正烂漫,打开窗,深呼吸,这里的空气湿润、甘甜。经过溪口镇董村,车路的尽头就是栖霞坑村。
《四明山志》说,栖霞坑原称桃花坑,“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唐朝诗人陆龟蒙在《四明山九题诗》中有“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之句,提及的“云南”即桃花坑,直至清末才改名为栖霞坑。
①洽成阊门。(仇赤斌 摄)
门头上镌有“润庄”二字。
③村口的长寿桥。
栖霞坑村民主姓王,王氏在此居住已有500多年。据《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记叙:此地为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后裔聚居地,王羲之曾隐居在奉嵊交界的六诏。村中的“王氏宗祠”也叫“敬承堂”,是栖霞坑村的王姓祖堂,建筑采用青砖、青石、榧木为主要材料,古朴高雅。柱头上雕龙绘凤,月梁上刻着双龙戏珠图。
而“显应庙”则是全村王、周、何、孙四姓的宗庙。庙内有戏台和大殿,殿的前面高高悬挂着书有“赏善罚恶”的大匾。此庙为清初建筑,大殿最中间书有“德媲甘棠”,落款为雍正乙卯年,即1735年。
村口还有一座老祠堂,名“式谷堂”,也叫“洽成祠堂”,建于1896年,可惜大部分已坍塌。只有高高的五重马头墙下还残存有精致雕刻,门楣上有“源远流长”“世袭槐荫”等字样,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它是早年同盟会成员王恩博的祖堂,由王氏太公创建。祠堂斜对面的那幢老屋,门头上的“润庄”两个字极为显眼,门楣上方雕刻着“独占鳌头”图案,门庭背后是“喜鹊迎客”。这个润庄,又叫“洽成阊门”。这两处古建筑都以“洽成”命名,由王洽成出资所建,他以贩卖柴爿起家,发迹成为巨富后,不忘村民,造福桑梓。
村里有三座古桥。村口的长寿桥,为单孔拱桥,桥面上铺有鹅卵石,桥墩则有薜荔和老藤缠绕。村中间的长安桥是座廊桥,我去的时候正在翻修,建于清同治初年,至今有100多年历史,也用鹅卵石装点桥面。桥旁有几株古樟,桥的北岸是关帝庙。在村尾的西口,南培岭筠溪上还有座永济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初年。它连着栖霞坑村的千年古道,以前是奉化去余姚、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唐诗之路浙东段的重要通道。站在桥上,近观桥下溪水潺潺,巨石凛然;远望峡谷深处,松竹青翠。
清代的《四明谈助》里提到了栖霞坑,说明此书刊行的1828年前后,此处已经叫这个名字了。书中说:“坑上有栖霞岭,从奉邑董村达嵊县唐田等处路。坑内多应姓聚居。两岩崇竦,绕竹木,夹溪逼视,曲突相错。”出村后可以“仰见,徐凫岩瀑布摇曳空中”。由此可见,徐凫岩瀑布下的栖霞坑,就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皮日休诗中多次提及的“桃花坑”。
遥想当年,诗人们走在古道上,漫步赏景,作诗吟唱。如今,我们不妨也循着古诗前往,或可一温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