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唐诗】
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这话不错。中国的诗歌,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起点很高。先秦两汉时期,一部《诗经》,一部《楚辞》,还有几十篇汉乐府,是很足以让人自豪的。但是,先秦两汉并不是诗歌的黄金时期。先秦时期,称得上是诗人的,大概也就只有屈原、宋玉等寥寥数人,而更多的人,只是在“用诗”,而不是写诗。两汉时期,称得上诗人的也没有几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出现了诗歌的繁荣。这一时期思想的大解放、五言诗的成熟、音韵学研究的成果等,为唐诗的出现和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王朝立国近三百年,而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也极为发达,音乐、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其中成就最大、最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诗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辉煌局面啊!仅清代《全唐诗》所收录,就有诗五万余首,诗人近三千人。其中,广为传诵的名篇有数千首,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
这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李贺、杜牧、李商隐……这一些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都诞生在唐代。
唐代也是诗体大备的时代,五古、七古、歌行,在唐代得到完善;乐府歌诗,在唐代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把诗歌的形式美推向极致,完成了诗歌(这里指狭义的诗歌,即不包括词和曲)体裁形式的探索尝试,在近代新体诗出现之前,再也没有新的成功的诗歌形式出现。唐朝立国近三百年,经历了由百废待兴到鼎盛,再由鼎盛逐渐衰亡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都不尽相同。
唐代诗歌,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期。
初——合著黄金铸子昂
任何一个朝代,在立国之初,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的统一、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复苏,而文化的发展总是要滞后一些的。这一时期的文化,往往是承袭前朝余绪,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化都不太大。唐代也不例外。
那么,唐代初年承袭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呢?
中国幅员辽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地理状况、生活习性、审美趣味、文化传统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和《诗经》《楚辞》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大抵说来,北方文化重内容而轻形式,重质朴而轻绮丽;南方文化则重形式而轻内容,重修饰而轻质朴。这种差异,在南北朝时期被推向了极致。
自东晋以后的南北对峙,和春秋战国时的列国纷争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这一时期的北方政权,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即所谓的“五胡十六国”。和南方汉民族建立的东晋、宋、齐、梁、陈相比,文化要落后很多,所以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南方文化。当然,也不可否认,北方的音乐文化和佛教文化水平很高,对隋、唐以后的文化影响也非常巨大。
南朝政治腐败,但经济繁荣;南朝君臣骄奢淫逸、享乐腐化甚至到了极端无耻的地步,但是他们的文化素养又极高,所以六朝的诗文,内容极其空泛,而文辞极其华美,尤其表现在诗歌和骈文上。
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包括七言)成熟的时期,也是音韵学和诗歌格律研究取得重大成绩的时期。淝水之战以后,南北对峙的局面已经基本定型,东晋、宋、齐、梁、陈的朝代更替,让整个社会都没有什么恢宏之志,不再醉心于建功立业,名垂后世,而是只图享乐安逸,苟且度日。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探求诗歌和骈文的技法,语言更华美,用典更新奇,技法更圆熟,对仗更工稳,但是,内容却相当空泛。
从积极的意义看,是思想的解放造成了个性的张扬,发抒个人情感,代替了替圣人立言;从消极的意义上看,则是思想境界的低下与生活环境的狭窄,造成作品内容的格调比较低下甚至低俗,也就是后人所批评的“绮靡”文风。
唐代初年所承袭的,就是这样的文化。但是,自隋代开始的大一统局面,又使南北文化有了融合的可能。隋文帝下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唐太宗要求“上书论事,词理切直”,都是希望以北方刚劲质朴的文风,来救南方文风过于靡弱之弊。
初唐(618-712)近一百年间,是唐诗风格形成的探索期,唐诗繁荣的准备期。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武则天时,诗歌基本沿袭南朝旧习,主盟诗坛的,大多是陈、隋旧臣和宫廷御用文人,如虞世南、褚亮、杨师道、李百药、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崔融、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之作,与六朝诗人相比,内容同样空洞,但形式更为典丽。
上官仪和沈佺期、宋之问是值得一提的。他们都是宫廷御用文人,诗歌内容几乎全是应制颂圣之作,词气卑弱,但唐代近体诗的格律,却在他们手中完成。将“永明体”诗歌强调四声变为调整平仄;由孤立的一句一联中平仄的区别,发展为全篇平仄的粘与对;将没有规律的对仗变为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的格律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