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莱芜梆子】
据莱芜日报报道,山川秀美、名人辈出、人杰地灵的莱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着丰富的档案资源。当千古岁月逝去,伟大先人们却为我们留下了能言的各种文化瑰宝,不仅有有形的还有无形的——— 传统文化。从紧张激烈的“长勺之战传说”,到美妙动听的“莱芜梆子”;从传奇惊叹的“黄巢的传说”,到人见人爱的莱芜方言,在市档案馆里都有详细记录。今年以来,莱芜市档案局立足实际,认真谋划,重点部署,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弘扬传统文化,成效显著。
为非遗建室特藏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挖掘、整理、申报、传承、保护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纸质、声像、实物等不同载体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分散存留在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手中,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大量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遭到毁弃和流失。为此,市档案局把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制定实施计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主动“走出去”,指导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完整、准确与安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接收38项市级、2项省级、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建立特藏室集中保存和管理。
为碑刻拓片保护
摩崖石刻及碑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许多有价值的金石文物遭到破坏,有些古碑石刻已不同程度遭受损坏,一些有文献记载的刻石已不复存在。为挖掘保护、收藏保存、传承利用、研究推广金石史料,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强市建设,2013年,莱芜市档案局按照“市场运作、专业实施”的思路,借助社会力量,扎实开展摩崖石刻及碑刻建档工作,并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制作拓片173幅,其中摩崖类41幅、碑刻类68幅、刻石类52幅、其它类12幅。为完整地保护拓片信息内容,以便保存、展览和观摩,将已制作完成的拓片交由专业公司装裱成轴,经系统整理后,入馆珍藏。
为乡村留影纪念
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市档案局创新工作思路,摒弃过去唱“独角戏”的习惯做法,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单位,把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档案工作中,开展集聚城乡档案资源和弘扬传统文化“大合唱“,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举办“看城乡巨变、建美好家园”主题摄影展,通过展览,集聚到1.2万余幅照片档案。与有关部门联合拍摄专题片《我的村庄我的家》,把见证地域文化延续、承载莱芜人情感和记忆的村庄历史文化原生态地呈现给社会大众。该专题片每村1集,每集30分钟,计划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市1084个村庄的拍摄工作,目前已拍摄完成80集,并在多家媒体播放。
为山水建档珍藏
为深入挖掘莱芜山水资源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价值,明确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利用与传承的意义和方向,市档案局结合馆藏山水档案资源实际,立足“大档案”,构建“大资源”,拓宽工作视野、渠道和范围,广泛开展散存在民间和个人手中的档案资料征集工作,全面夯实山水档案资源基础。目前,征集到莱芜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档案资料达110余件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