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江苏镇江:让“白蛇传”走进人们的生活
镇江:让“白蛇传”走进人们的生活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0:38:30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在蒋乔文化站听艺人说唱,在孙阿英谷娃艺术团看田歌表演,在金山公园旅行社听故事、歌谣,在康盛剧社看传统戏曲。

【图语:《白蛇传》图画】

  在蒋乔文化站听艺人说唱,在孙阿英谷娃艺术团看田歌表演,在金山公园旅行社听故事、歌谣,在康盛剧社看传统戏曲,在香江花城小学学泥塑……以上这些地方都是江苏镇江的非遗活态传承点,虽然传承形式不同,却讲述着同一个故事——白蛇传传说。镇江是白蛇传传说的重要传承地之一,近年来,为了保护传承好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镇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传说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喝雄黄,插菖蒲

  漫步镇江民艺馆,“盗仙草”“水漫金山”等反映白蛇传传说的苏州缂丝、芜湖铁画等民间手工艺作品将传说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倘若在端午节时来镇江,传说与当地人生活的结合则更为精妙。

  每逢端午佳节,镇江家家户户会吃“十二红”,喝雄黄酒,门上插菖蒲,身上揣香包。“十二红”指:炒苋菜、红烧肉、煮黄鱼、枇杷、杨梅等12道美食,这是城乡百姓祈望全年12个月,月月都能驱邪除秽,生活红火;喝雄黄酒则是希望能够祛除包括蛇毒在内的五毒,对应了古人“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的俗语;“插菖蒲”是古代“菖蒲作剑,悬以辟邪”的民间说法;怀揣五彩香包则借喻五色龙可降鬼怪,并且香包内的中草药香味,有提神的作用。

  端午当天,镇江的剧场、书场都会轮番表演相关的戏曲、曲艺节目。故事《端午惊变》、扬剧《上金山》、清曲《水漫金山》、道情《斗道士》、田歌《白蛇歌》等都是其代表性作品。人们还会自发地聚向集镇的沿街马路,观看行街的队伍边走边唱“唱麒麟”“耥草山歌”“荡湖船”。这一天,中药店的门前还免费向市民发放由中草药熬制的避暑醒脑汤。所有这些节俗事项,都是镇江白蛇传传说和节俗文化空间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

  跨区域携手保护

  如何将白蛇传传说更为全面生动地展示给人们,一直是镇江非遗保护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对于传说的保护,他们没有局限于镇江本地,而是期望通过联合整个白蛇传传说的民俗文化圈的力量携手传承。于是便有了2012年10月的南下浙江,镇江民艺馆首次与杭州西湖博物馆合作,成功举办了跨区域的“千年等一回——白蛇传民间艺术精品展”,仅展览首日,近百件白蛇传手工艺品就吸引了上千名观众观展。

  初战告捷,给了镇江更大的信心,他们再接再厉,又把目光瞄准了同是白蛇传故事发源地的河南省鹤壁市。2013年11月,镇江邀请鹤壁市文广新局、鹤壁市非遗保护中心和鹤壁市旅游局到镇江联合举办了2013“白蛇传传说”城市保护联盟系列活动。在活动现场,两市的相关领导签署了《白蛇传传说城市保护联盟盟约》和《白蛇传文化之旅旅游互惠协议》。双方的盟约和协议,为两座城市在今后携手保护白蛇传传说,以及互惠协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推动相关学术研究

  白蛇传传说是镇江的文化符号,将相关学术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是镇江非遗保护工作者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2011年,镇江市文广新局、镇江民艺馆与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中国传说——2011海峡两岸白蛇传文化研讨会”,邀请大陆和台湾的10多位知名学者就白蛇传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讨论,会后还举办了《中国传说·白蛇情缘》文艺专场演出,推动了海峡两岸白蛇传文化的对话,增强了两岸的学术交往。

  同时,为充分展示镇江挖掘、保护和传承白蛇传文化的成果,近年来镇江出版了一批相关的理论书籍,如《白蛇传文化集粹》、《镇江·鹤壁〈白蛇传传说〉故事汇编》等。

    2013年,镇江民艺馆还制定完成了江苏省文化厅部署的“白蛇传传说十年保护规划”。今年,又根据省文化厅的要求,举全馆之力,采取“集中讨论、专家论证、录音录像、采访搜集”等方式,完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中的白蛇传传说数据资源采集任务。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