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四川大学教授谢谦: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谢谦: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0:38:25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但儒家在历史上曾被利用,这里就出现了“真儒家”与“假儒家”之别……只有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才能保证中华文化的薪尽火传。

【图语:谢谦: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谢谦教授指出:一人有一人之长,一国有一国之学。一人之长,是一人赖以自立的本领,无所长即成废人;一国之学,是一国兴衰的命脉,无其学即成亡国。中国所以古老,中国所以日新,就在于中国之学源远流长,中国之学历久弥新。

  本期嘉宾

  谢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四川宣汉县人,生于1956年12月。先后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分别获工学学士、文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师从启功先生。1999年-2000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学者。出版有《经学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中国文学》《中国诗歌艺术》《国学辞典》等专著。另有数十篇论文发表。

  采访手记

  (2014年11月25日)

  我知道谢谦教授的名字,早在2007年。当年他在天涯社区开设个人博客,取名:短亭长亭。谢谦自称“谢不谦”,足见他的诙谐之处。他发文频率并不高,博文几乎都是生活随笔、读书笔记、世相分析,诙谐而不虚浮,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因此观者益众,如今点击率已突破1000万。

  前不久在他博客上看到最新的一篇文章《大巴山农村的缩影:冉家山》,叙述他回到宣汉老家,“重走知青路,以车代步,先去我插队的高家岩,然后去我哥插队的冉家山。”他详细描述了记忆里的冉家山那些已经消失的传统生活,最后一段显得颇为沉郁:“冉家山可能是今日农村的一个缩影。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意义的农村已基本解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些古人咏叹的自由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永远画上了句号。这口山下的古井,冬暖夏凉,酷暑喝一瓢,沁人心脾,现在也废弃了……”

  不是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吗?一直在默默滋养人们与生活的传统之井,怎么就这样废弃了呢?是井水出了问题,还是人们的口感被可口可乐、矿泉水改变了?25日下午4点,我来到川大研究生大楼的409教室,见到了刚刚走下讲坛的谢谦老师。他个子不高,穿着随意,冲我一笑,满脸的诚挚。

  我们坐在教员休息室里,除了一圈沙发,空无他物。他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显得有点萧索,但语流渐渐把他拉回到那口“井”边,他在徘徊,他在打量,他在思考。他感到,对“传统之井”的废弃行为,其实早已开始了。

  我问,从事这么多年的传统文化研究,最感怀的事情是什么?他怔了好几秒钟,才缓缓说:“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一来川大就提出要在全校推进‘中华文化’必选课程。我从2006年开始主讲‘儒学与中国文化’,每周一次,每次有四五百名学生,每次讲完,全体学生都会报以掌声。我非常感慨。2010年川大举办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次面向全校所有任课教师,由8000多名学生现场实名制公开投票的教师评选活动。我得名第二,也把这一奖项视为最值得珍视的荣誉。”

  谈到传统经典,谈到经典的解读与普及,谢老师从提包里掏出一本已经翻阅得很破旧的中华书局版《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这本书,懂一点传统文化的人都不陌生。问题是,你敢说你真的读懂了么?比如‘存天理灭人欲’,他并不是主张无条件去除欲望,反而将人的正常需要看作天理的一部分。事实上朱熹对天理、人欲有清楚区分:‘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但很多人望文生义,极大地歪曲了朱熹的本意……”

  对话

  国学,代表着自尊,是一面旗帜

  中国是最不保守的国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买过你编撰的《国学辞典》。国学、国语、国画、国术等等,皆有标示一国之本的目的。

  谢谦(以下简称谢):国学不是一个古老的名词,是近代才出现的,也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后才出现的词语,它与哲学、伦理等词语一样,来自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是与西方文化碰撞下出现的,简单说,是在中国文化被西方边缘化以后才出现的名词。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强国,唐德刚早就指出,中国向别国学习,从鸦片战争就开始了。中国是最不保守的国家。欧洲学者统计表明,以1820年为例,那时中国的GDP是整个欧洲的总和还要多30%!是不折不扣的世界首富。作为东亚的超级大国,日本、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许多内容,尤其是汉字,由此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汉字文化圈。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1990年代末,某出版社约我编纂一本传统文化辞典,当时编辑建议说能否把书名改为“中国文化”。我说不能,一定要叫“国”学。一国有一国之学,误其学即成为“亡”国;一人有一人之长,误其长即成为废人,像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本有自己的国学。1960年代国学与封建和保守画了等号,当时谁也不敢用这个词。但在上世纪末的人文学界,酝酿着一种思潮,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代表着一种自尊,“国”字强调的不仅是本国,它更含有尊重。出版社编辑说要改成《国学基本知识现代诠释》,也被我拒绝。10年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建议我恢复原名《国学辞典》,我欣然同意。国学如今是一面旗帜。我历来主张,国学不仅是单讲学术,它与个人的主张相联系,学国学就应该跟国学打成一片……

  记:中国文化对欧洲也有相当影响……

  谢:早年,百科全书式的大师朱谦之(1899年—1972年)的《中国思想对欧洲的影响》一书,就系统阐释了中国哲学不仅影响日本,在近代也曾给予欧洲以一定的影响。17世纪末,欧洲有一个“中国热”,尤其是那时的科举制度,让欧洲一些学人羡慕不已。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的《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指出:“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那么多的赞誉之词。”

  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存在即有意义。我们现在对国学的理解,并不是固守传统文化,而是通过现在这些介绍国学的文章和书籍使大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它需要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而不是固守甚至否定。著名学者冯友兰在抗战时期,把这概括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明中国虽是旧邦却有新运,前程远大。

  用国粹增进爱国热肠

  记:五四时期激烈否定传统,是否有偏激之处?

  谢:那个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建设做出重大努力的很多学者的声音,早被“打倒”之声淹没了。1935年1月由10位教授联合发表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了中国本位的概念,认为应该以中国为本位,摒弃传统文化中不好的部分,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之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结束军阀混战后,出现的第一篇中国文化宣言。

  记:每临社会变革时代,都是国学大兴之时。

  谢:的确如此。如果我们都说英语、吃西餐、穿洋服,都按西方的社会制度来管理国家,独立性不断丧失,那中华民族就不存在了。当年章太炎提出“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想一想,在抗战岁月,如果人人都像“五四”时期否定传统,视民族、传统为垃圾,谁还能献出生命、赴汤蹈火来保卫国家和民族?!这样凸显的民族自尊与自强,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记:你历来建议把学国学与生活打成一片……

  谢:我有一个学生,如今已移民国外了,她丈夫是学工科的。小夫妻来看我,丈夫见我就说,我根本不读中国书,也不信仰中国文化……我说我问你两个问题—你到爱人家里,叫爱人的爸爸“先生”还是“爸爸”?他说当然叫“爸爸”。我说那就是中国文化。第二,你跟爱人把父母接到国外生活,是他们自己付钱,还是你付钱?他说当然该我给钱。我说,这又是中国文化。你说你没有读中国书,可中国文化已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所有细节了。你到了国外,骨子里的儒家文化还是不可磨灭。

  所谓的文化是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比方说分餐制好还是合餐制好,要看你是哪样传统文化的人。我们几个中国人吃西餐,还是把菜肴拼成几大盘一起享用,让旁边的老外目瞪口呆……

  对儒家核心价值的认识,从儒家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个人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重人生;第二重亲情;第三重人伦;第四重和谐。

  记:你一直在思考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谢:1990年代初期,我与一批台湾学者接触,商议如何推进国学普及教育问题。一天我去锦江宾馆看望他们,其中有人说,我被骗了!我在春熙路买梨子,标明1.8元一斤,卖给我却成了18元。我告诉他,这没什么好奇怪的,首先,梨子真的是好的,你一口大舌头普通话,小贩肯定宰你。再说,你的收入至少是我们十倍以上,贵一点也合理啊!一席话说得他哈哈大笑。他反问你们有些什么德育、伦理课程?我告诉他,我们很长时间崇尚法家文化。他说,台湾一直使用《四书》教育孩子,做君子不做小人。

  为什么把孔子和儒家联系在一起?孔子说你们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就是要做一个好老师,不要做一个坏老师。孔子的弟子继承他读书、传授古代经典的看家本事,影响越来越大。于是后人就把孔子及其后学叫儒家,把他们的学说叫儒学。儒学是什么?君子之学,就是把人提升为君子,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学国学要有童心

  记:目前有各式各样的“国学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在学。

  谢:民间“国学热”是对国学的异化。花钱甚至花大价钱去学国学毫无必要。孩子时代学一点经典,做好忠信礼义,就够了。至于做国学的学问,那是学者的事。我主张在教育体系内解决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但即便是如此基本的要求,要做到也很不容易,学习国学要有童心,更不能有心计与城府。我至今还是推崇最简单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等简单句子,是优美人性的基石。记得有一年崔永元来成都征求“实话实说”栏目的意见,有法学家说,一个人想犯罪,因为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话,他就会克制犯罪的冲动;反之,他犯起罪来,就会理直气壮。我有一个比喻,孔子学说就像“爸爸政策”,孟子学说就好比“妈妈政策”……

  记:何以见得呢?

  谢:有人鼓吹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般人均深信不疑。其实《论语》在唐宋是幼儿读的,相当于小学水平。能够治天下的书,不要说中国,就是世界也没有写出来。梁漱溟曾言,其实儒家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如谢和平校长曾对师生们所要求的那样:第一,学会做人;第二,学会做有用的人;第三,学会做成功的人。

    儒家文化自孔孟之道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跟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文化相比,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人伦道德、仁者爱人、中庸平和、理性实用,也正是这些特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但儒家在历史上曾被利用,这里就出现了“真儒家”与“假儒家”之别……只有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才能保证中华文化的薪尽火传。 
【本文责编: 沈碧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