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时下儿童读国学,言必称“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另外还有一部,似乎比这三部更普及,那就是《弟子规》。按目前的趋势,《弟子规》的朗诵学习并没有局限于儿童,一些企业也在鼓励甚至组织员工朗诵学习《弟子规》,有遍地开花之势。
不过,《弟子规》毕竟是清朝的产物。清朝的文化在小说方面已经登峰造极,但是也有不少负能量,这些负能量在《弟子规》里一并有所体现,我们不能不识别,同时也要来给它治一下虫子,看它对人的成长,有哪些良性作用,又有哪些消极作用。
定位
作为儿童启蒙读物,
信息量不如“三字经”
如果将《弟子规》放到“国学”的层次,似乎太高大上了,感觉有点不配。它充其量是一本儿童行为规范读物,说得形象一点,是一本“三字经版儿童行为规范守则”,因为它也是三字一句。
大量的篇幅在讲行为规范,例如,“晨必盥, 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早上起来要洗脸刷牙,上了厕所要洗手;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结好;袜子和鞋带要穿紧一点—这些都是行为规范。在讲述少年儿童的生活行为方面,很细致,很深入,具有很实际的指导作用。
不过,涉及要增长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则不是《弟子规》的事情,这一点它不如《三字经》。《三字经》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中华的历史和文化典籍,例如“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而“清世祖,应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这些则是后人加的。不过百来个字,把历史的脉络梳理清楚了,而且对仗的方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记忆。
当然,不能责怪《弟子规》文化含量不如《三字经》,两者分工不同。你能责怪班级行为守则的文化含量不如儿童诗歌吗?
积极作用
为人生提供一个安全圈,不至于失大体
儿童将来走入社会,很难说他们能否成龙成凤,但父母最根本的愿望就是孩子将来能够平安并成器。记者曾经在《国学版》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弟子规:人生的不败宝典》,就是从这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孩子走入社会,父母最大的心愿是不出事,能自力更生,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对小孩来说,高深的道理太繁杂,像《弟子规》这样简单明了的行为规则确实容易实行,例如要讲诚信,“凡出言,信为先”;不要相信谣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尤其是在人多嘴杂的场合,如何维持自己的交际安全系数,《弟子规》也有良策:“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说长道短的事儿,不要掺和,这不是没有是非标准,而是坚守人格的表现,须知说人是非者,即为是非人。
同时,《弟子规》也不是教你圆滑,它很讲究独立的人格和上进心,“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见到好的要学,哪怕相距远,也可以向先进者慢慢靠拢,这给了孩子进步的信心;若看到别人不好的品质,我们也要加以警醒戒备。
难得的是,在物质匮乏、经济贫穷的情况下,也要保持人格的自尊,“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吃的穿的不如人,不要自卑伤心。这就是孔子的不要以“恶衣恶食”为耻。也就是说不要有贫穷的心态,这个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
总之,《弟子规》教孩子培养自尊,完善独立人格,同时不轻易得罪人,上进心强,这样的人将来走入社会,事业和人格成功的几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