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流沙河先生】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然而,到底何为国学?国学的定义是什么?严格意义上来讲,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说起国学在成都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国学标志性人物,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国学家、经学大师廖平。他将毕生的经历都花在了研治经学上,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经学六变”,虽屡遭夹击评价不一,但这一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国学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著名诗人、作家流沙河认为,国学是历来中国读书人需掌握的传统文化常识。“长衫先生”李里则到处宣讲国学,他认为国学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不能让它失传,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它。
流沙河
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敲开门上写着“余宅”二字的大门,开门的正是流沙河老师。土色的帽子、绿色的羽绒背心、褐色的暗条纹裤子,包裹着一个虽瘦却精神抖擞的老人。简单寒暄后,流沙河老师让我们在客厅坐下,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纸和笔率先“抛”出了对国学的理解及看法:“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礼》就有记载:‘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当时办的是贵族学校。汉代把国家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校称‘太学’;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称‘国子监’;到清代,把一切官办的学堂统称为‘国学’。你在县上考取了秀才,就‘入学’了,称‘生员’,就有二三两银子的‘膏火费’;后来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指中国固有学术文化的总体,把经、史、子、集都叫‘国学’,还有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都叫‘国学’。国学的基础称‘小学’,包括‘音韵学’、 ‘训诂学’、‘文字学’等;到民国初年,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到五四运动时,胡适他们改称为‘国故’,提倡‘整理国故运动’。所以在我看来,国学是历来中国读书人需要掌握的传统文化常识,我从不用国学这个词,更喜欢用中华传统文化。”
流沙河介绍,在他上小学时,当时的教科书有六种版本,书中除白话文外,有大量的唐诗宋词等。“我还记得教我们的老师是尊经书院来的,看到当时的教材后很生气,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那么多的精髓,为何还要将白话文收录在教材中。于是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直接废弃了当时政府颁发的教材,从自己的诗词库中找文章给我们抄写让我们背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古文及古文字的兴趣越发浓厚,一直到现在都还在研究中。”
对于近年来国学热的现象,流沙河无奈表示:“传统的文化多得很嘛,不要以为一切旧道德的东西都是国学,读点《三字经》、《百家姓》,穿起黄马卦、拿一把摺摺扇,摇头晃脑,完全就是表演,有名无实!”
流沙河认为“国学”热重在吸收“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注重表面形式。为此,流沙河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常识,但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功利。流沙河支招:“中学生的课本中应多增加唐诗宋词、《诗经》等选段,大学生应该掌握《诗经》中70至80首左右的诗词。”
李里
深入研究中国的价值观念
李里出生于重庆的一个书香门第,小时候的他很调皮,特好动。但是,只有一个地方能让他静下来,那就是外祖父的书房,里边有大量的线装古书。李里上学到14岁,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从此一心研读国学经典,游山玩水遍访名人。他曾经手提十块腊肉,拜访季羡林老先生。李里说,他拜访季老先生一共去了三次,前两次季老先生都不在家,第三次去拜访时,季老先生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他的到来了。季老如此待人,李里非常感动,倒头便拜。见此情景,季老连忙上前扶起,一边扶一边说:“别客气,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
2002年,李里进入川师大任教,从此成了名副其实的“长衫先生”。2005年,当一个穿长衫讲国学的年轻人通过荧屏和报章被大众熟悉后,李里便从此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长衫先生”。此后,李里以成都为轴心将国学讲进了中央电视台,讲进了全国各地甚至讲到了海外。随着慕名来学国学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发扬国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李里在三圣乡创办了传薪书院,取薪火相传之意免费为全国各地的爱好者讲学讲经。“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世道人心,注重在心灵上的塑造。我们要去发扬它就要深入研究中国的精神、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历史文化传统下慢慢浸润的,有些我们不太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我们怎么样通过了解国学的方式,重新深入挖掘我们中国人的一些思维习惯、方法,通过国学的研读,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更深地了解。”
廖平
载入了史册的四川经学大家
1852年,廖平出生在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由于家庭贫困,廖平想学却无力。直至遇到“伯乐”、恩师张之洞,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73年,张之洞放四川学政,次年举行院试。廖平拔居第一,成了榜首秀才。张之洞成为廖平终身感戴的恩师。1876年,廖平进入张之洞创办的成都尊经书院肄业深造。在尊经书院生活7年,廖平的经学观点赢得了前辈的认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西方思想的影响,廖平的经学思想前后历经六变,他曾自曰:“学经六变,各有年代,苟遇盘根错节,一再沉思,废寝忘餐,动以年数,豁然理解,如有鬼谋天诱,千溪百壑,得所归宿,旧日腐朽,皆为神奇。”综观其学,前三变谈今古文问题,尚属经学范围;后三变讲天人之学,已超出传统经学的范围,自云“晚年实为哲学、非经学”。对廖平学术,历来评价不一。历史学家重视他的“一变”,因为“一变”区分今古;今文经学喜爱他的“二变”,因为“二变”尊今抑古;古文经学家赞扬他的 “三变”,因为“三变”张大古学。
廖平学经六变,但变中又有不变者,这就是尊孔尊经。为了建立一个无所不有的博大的孔经哲学,廖平将旧有一切原本与孔学互不相干的思想资料,以及他所接触的点滴西方词句统统纳入孔学之中,形成所谓小大、天人之学。“经学六变”,这个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让廖平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最后一位被载入了史册的经学大家。
流沙河推荐:
庄子《逍遥游》、《齐物论》
文天祥《正气歌》
李里推荐:
《论语讲义》、《蒙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