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哈尔滨:中华经典进课堂祖孙三代同创城
哈尔滨:中华经典进课堂祖孙三代同创城
来源: 哈尔滨文明网    2024-09-30 10:37:52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中华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心理辅导呵护孩子心灵、“亲情1+6”带动老少创城、编创童谣歌颂大美之城……一段时间来,哈尔滨市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图语:传承传统弘扬文明】

  中华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心理辅导呵护孩子心灵、“亲情1+6”带动老少创城、编创童谣歌颂大美之城……一段时间来,哈尔滨市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12年和2013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位列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第八名和第四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中华经典进课堂

  “送高雅音乐、送儿童剧、送党史知识、送文明礼仪、送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日前,“五进”活动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化德育教育内容,全市2500多所中小学校同时开展“五进”活动,活动演出次数达110场。据了解,为不断提高中华经典的育人成效,教育部门将中华经典诵读纳入全市中小学生课时计划,使其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

  哈尔滨市还编印《哈尔滨市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哈尔滨市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小常识》、《哈尔滨市美德阳光少年事迹选编》等未成年人教育系列丛书,成立由“五老”人员、美德少年、道德模范、冰城好人、名优教师等典型人物组成的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与未成年人座谈、交流、宣讲,广泛宣传美德少年事迹。

  心理辅导护心灵

  据介绍,哈尔滨市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形成了市、区、社区(街道)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开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在8个区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投入专项资金在区站开设网页,加强了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心理指导。

  同时,哈尔滨市开展“共浴七彩阳光、呵护美丽心灵”主题活动,组织心理专家深入到全市120余所中小学校和50余个街道、社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室(站)进行走访调研,编写了四类30余篇校园心理剧。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校园心理剧展演活动,举办了哈尔滨市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大赛,让学生们通过演绎任务角色,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道德判断力,学会疏解自我情绪的方法。

  祖孙三代同创城

  日前,哈尔滨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亲情1+6,共创文明城”主题实践活动,以学校为纽带、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联系学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三个家庭6个成人,有效将创城、未测工作内容向家庭和社区延伸,积极展示在“创城”与“未测”工作中开展的重点工作成果。

  据介绍,“亲情1+6”活动共有八项内容,分别是我对家人讲创城、文明用语我先行、公共秩序同遵守、培育践行价值观、社区文明小卫士、志愿服务同参与、理想同铸中国梦、弘扬传统民族兴。“亲情1+6”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引导孩子带动长辈共同遵守和践行公共文明,提高广大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的知晓率与满意度,为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20万学生唱童谣

  据了解,哈尔滨全市每个区都有一支童谣骨干创作团队,形成了以音乐、语文教师为主,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组成的近千人的创作队伍,创作出近万首优秀童谣作品。哈市优秀童谣传唱工作经验和做法在2013年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进行大会交流,得到中央文明办的肯定。哈市先后投入了70多万元,编印出版《哈尔滨市优秀童谣集》、《花开的声音》等15种70万册童谣书籍。全市已有20余万中小学生、近万个兴趣小组参与童谣编创活动。

  【美丽乡小】 平房小学“红领巾”宣讲团 “731”历史宣讲稿集结成册

  在平房区七三一陈列馆里,经常能看到一群少先队员的身影,他们不是观众而是“导游”。这群由平房区平房镇平房小学的少先队员们组成的宣讲团,利用课余时间对日本731部队的侵华历史进行宣讲。目前,该宣讲团的演讲稿经过修订已经编写成书,并被团中央授予 “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爱国主义读本”。

  据介绍,平房小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紧紧围绕公民层面寻找破题的途径,依托学校的“红领巾”校园电视台的小主持人、小记者,组建“红领巾”宣讲团,对日本731部队的侵华历史进行宣讲,勉励大家“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这本依托于红领巾宣讲团底稿组成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由七三一陈列馆提供史实资料,平房小学10余名教师编写,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为《七三一历史真相揭秘》。

  【校园慈善】 延寿四中 扶贫济困制度化激发爱心善举

  延寿县第四中学是延寿县一所省级一类学校,也是国家级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该校始终坚持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揽全局,通过开展扶贫济困等制度化建设,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了解,延寿四中在2004年成立了扶助贫困学生基金会,把每年全校师生的捐款作为基金,由专人负责,基金用途公开,扶贫济困制度化,渐渐地激发了师生的爱心和善心。该校不仅救助自己学校的贫困学生,而且走向农村,走向敬老院,特教中心,走进弱势群体及家庭。师生们还向贫困学生、贫困家庭、贫困学校及敬老院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

  除建立扶贫济困制度化外,学校还将学习诵读《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制度化,要求全校学生熟练朗读背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学校实行家长会制度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开班给家长上课,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形势、新课改内容、青春期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如何做心理辅导等等。延寿四中以家长会、亲情电话、家校通、班级群为桥梁,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

  【数说成果】

  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生根发芽 1、讲好故事。举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好故事大赛和“我与祖国同成长”传讲党史(团史、队史)故事比赛。学校、社区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2000余场。

  2、唱“向往”。市文明办每年拿出数十万元,编印《哈尔滨市童心向党歌咏曲目手册》免费下发至各学校,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传唱曲目。举办以“童心向党”主题音乐会、《校园里的中国梦》校园音乐情景剧专场演出。

  3、争做美德少年。面向社会开展了“寻找冰城最美少年”(美德少年)活动,哈三十八中王楠等十名同学荣获省十佳美德少年称号,哈三中学孙慧熙、阳明小学校教师赵霞荣登中国好人榜。

  二、优化“种子生长”环境 1、规范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全市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76个,文明办投入177万元资金,为全市每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配备价值1万元的活动器材,改善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条件。

  2、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编写了30余篇校园心理剧,举办哈尔滨市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大赛;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统一建立开通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网。

  3、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命名39家“哈尔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我是中华小导游”等活动。

  4、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a市政府投入1935万元,完善了我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门前的道路缺少红绿灯、斑马线、减速带等安全设施;

  b对全市校园周边的电子游戏厅、歌舞厅、卡拉OK厅等娱乐场进行排查,取缔了21家,其余68家限期进行搬迁、关停;

  c对全市主城区324家中小学校(含中专)周边秩序进行集中整治,集中清理占道经营、乱摆乱放、乱贴乱画等违章行为。

  d全市1169家经营性网吧在显著位置悬挂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标识,规范经营,杜绝了“黑网吧”和经营性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现象。

  【亮点展示】

  认星争优:2012年,我省实施美德阳光建设工程,大同小学制定了“美德少年网上认星争优”评价办法,其内容包括:孝敬之星、尊师之星等十项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争星目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践行。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督评等方式,给学生初级评价;每月一次,在班级颁发学生创星1-2颗奖章;每两月一次,在学校升旗仪式上颁发获得3-4颗星的美德奖章;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价,在表彰会上颁发“五星少年”证书并授予徽章,同时在展板中公布。

  五言歌诀:哈17中学自主创编了《“核心价值观”五言歌诀》,被学生广为传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教育模式。该歌诀以280字的篇幅,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的内容,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是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动的校本教材。3月26日,中国文明网以《哈尔滨市推广并组织中小学生传唱<“核心价值观”五言歌诀>》为题,对此进行宣传。

  校园里的中国梦:香坊区教育局创编了原创儿童音乐情境剧《校园里的中国梦》,在“六一”儿童节期间该剧与少年儿童见了面。该剧围绕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故事,呈现了多彩的小学生活。描述了孩子们由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小朋友,成长为敢担当、懂事理、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好少年的故事。全剧共分“校园展梦”、“童年采梦”、“真爱绘梦”、“舞台追梦”、“花开筑梦”和“少年圆梦”六幕十二场,采用了原创童谣18首,剧长70分钟。艺术界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都对《校园里的中国梦》给予高度赞扬。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