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北翟营小学在各个年级开设国学课程。(资料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12月10日,上午大课间,石家庄市北翟营小学的学生们在做操前集体诵读起《弟子规》的内容。“各年级都会利用课间操前的2分钟时间,把上周学习的国学内容,在操场上进行诵读展示,各班级还会根据学生掌握国学内容情况,评出国学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该校校长郝兰芬告诉记者,他们从2010年就开始在各年级开展国学教育。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在石家庄、邢台、唐山等市的多所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国学课程。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在国学不断“升温”的同时,也在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扰。
提倡和弘扬国学不是复古
“现在一些学校搞国学教育是盲目跟风,对教材也不加选择,学生诵读的经典中有不少落后的观念。”采访中,一位学生家长向记者抱怨,他发现自己孩子背诵的《弟子规》、《论语》中有很多与当下社会所提倡的精神相悖的地方。
“日前各地推行的国学没有统一教材,许多教材鱼目混珠、零散混乱、不成体系,而且有的还存在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不符合时代要求。”邢台市第十中学教师胡顺安曾对中小学开展国学的情况做过调查,他建议,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国学教材的统筹规划,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学段的不同编排相应授课内容,使国学教材既能体现深厚的国学底蕴,又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确保国学教材的规范化、梯次化和系统化。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学校开设国学课程,过多地拘泥于形式,有的学校要求学生上国学课要全部穿汉服,甚至吟诵经典时还要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这样的教学方式迂腐僵硬,过于追求形式。”胡顺安表示,提倡和弘扬国学不是复古,而是如何把丰富健康的传统国学精髓与当代的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他认为,国学与现代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可以把国学的课程内容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把国学融入五大领域课程(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之中,以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