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新版《汉字贞相》作者姜丽慧】
“婷婷!”“到!”一听到老师点名,课堂上三个女孩同时站起了身。这种情况在当今并不鲜见,婷婷、强强、丹丹、阳阳,各种叠音名字层出不穷。据日前同济大学团委对在校5万名在校本研学生姓名所做的一项调查,“婷婷”荣登重名榜首。不少人戏称,“婷婷”是很多男生的共同女友。也有人评价,这种文字毫无文化底蕴,“过于随意”。
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或许暗含着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样一种“溺爱型”的名字是否会对孩子的心智造成一定影响,是否该重新倡导名字里的传统文化?
叠名的文化弊端
在古汉字研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国学博士、新版《汉字贞相》作者姜丽慧看来,名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名字从出生那天起,一旦被父母正式命名,就会伴随他一辈子。一辈子被人叫来叫去,名字象征着一个人的符号,又像是一个形影不离的暗语。”
谈及这些叠名的由来,姜丽慧分析,当代年轻的80后父母的父辈们大多经历了“文革”岁月,这一代人大多是当时的红卫兵、红小兵,追求的是停课闹革命,“文化缺课”致使这一代人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为人父母后,在给儿女命名的时候几乎完全不讲究,只求朗朗上口就好,因而牛牛、康康、蓉蓉这样的叠名大量出现。
“其实这样的叠字做小名是可以的,但当孩子长大后它的文化弊端就凸显出来了,尤其当孩子年岁渐高或者是成为政府官员,再叫这样的名字就很不合适。”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台州文联原主席陈祥林在接受采访时也对这种起名方式表示了质疑。
叠名源自对文字的不恭敬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陈祥林认为,这跟整体文化氛围有关。
“从好的、积极的角度来看,说明文化的普及面更大,大众的文化水平有了整体提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说明文化开始变得快餐化、工具化、玩乐化,性质发生了变化。”
回溯上古,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形成鲜明对比。据姜丽慧介绍,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古代,名是名,字是字,名与字之间要有关联。字,又称表字,是古人在取名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根据《礼记?檀弓》记载,古人在成年后,渴望得到社会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字”才是用来供社会称呼的。
“古人取字十分讲究,但有规律可寻。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其兄长,字孟跛。这是常见的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第取字,这种取字包含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伯、仲、叔、季四字让人一目了然其身份地位。”
陈祥林也认为,在取名方面,中国古时更显郑重。“我们古代对于文字都有一种恭敬之心,现在水沟里的垃圾也到处都是文字。现在,到处都是字,可以说文盲已经没有了,但是对文字的恭敬也失去了。”陈祥林不无惋惜地说。
族谱传统文化应该继续发扬
陈祥林认为,除了作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和标志,名字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建立起一种序列。
“人与人的不同辈分就是一个序列,而凭名字就可以建立起这样一个序列。”陈祥林认为,辈分的作用很大,它可以将一个家庭的社会结构与整个农业文明的伦理道德对应在一起,能唤起小农经济时代对宗亲的责任和怀念。
许多个这样的“序列”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家一姓的家谱,也就是族谱。姜丽慧是这样解释族谱的:以表谱形式记载同宗共祖有着血缘关系的家族世系繁衍和家族中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的历史图册,属于一个血缘家族的文化遗产,全民集合起来,就是国家的珍贵历史人文资料。
可惜,随着现在乡镇农村空心化愈加严重,以一个祖宗几个子孙构成的村落已经很少了,而是都围绕大城市聚居,在这种状况下,辈分的作用和意义就减少了很多。
“如果没有祖谱史料,我们今天就不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虽然今天很多人口口声声称自己是炎黄后裔,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多人并不知道炎是谁,黄是谁。如果没有祖谱的传承记载,可能再过三五十年,我们的后代就会把我们之前的几代遗忘的一干二净。”姜丽慧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当然,在传统的族谱、家谱文化中,也存有一些糟粕的成分。例如,中国古代认为女性不能有名字,也不能入族谱。“像这种暗含封建歧视的宗族文化我们就要改进,传统文化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继续传承。”陈祥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