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及传统文化时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新近出版的由河南电视台台长王少春主编的《传承·创新·探索—省级卫视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调查与思考》一书,就着重阐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用创新的电视节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近日,王少春在接受东方今报记者专访时,畅谈了这本著作中所表达河南电视人坚定走本土化道路的态度。
理念文化资源大省的“文化观”
背景解读
河南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强调,进一步做好河南省文艺工作,要学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艺改革创新,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
东方今报记者:您主编的《传承·创新·探索—省级卫视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调查与思考》一书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请问这本书主要想和读者探讨哪些问题?
王少春: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文化,在这本书的序论里,我也首先和大家探讨了“文化”这件事儿。
如今,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之一是省级卫视,而省级卫视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了中国电视竞争的主战场。这本书在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对近期在省级卫视上播出的反映地方传统文化内容栏目的调查与分析,寻找并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电视达成良性互动的途径与模式,为中国电视的“本土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东方今报记者:看到您在书中谈及省级卫视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将其比喻为“一方水土养一方节目”,是这样的关系触动您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吗?
王少春:说到这项研究的缘起,其实有三个方向。其中首要的,就是河南电视台20年在相关领域的尝试与探索。如今的品牌文化节目《梨园春》,在当年创办时,首任制片人的想法其实很朴素:“综艺节目弄唱歌,我就不能弄唱戏?”这一弄不得了,带动了《武林风》《华豫之门》等好几个地方传统文化节目的应运而生。当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节目”。
之后通过探索,我们初步触摸到了一个能将文化、品质和传播效果完美结合、能够将文化节目做得好看的方法。
其次是对当下省级卫视同质化竞争的思考,为了避免在综艺大战中被同质化,就必须在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差异化、排他化的元素。而最后则是“文化自觉”所唤醒的电视媒体的使命感。
现状
“开放办台”引来捷报频传
40多年奋力求索的路途中,河南电视大写了两个关键的名词:“文化”与“开放”—它们相辅相成。这也正是整体河南电视人不休不止的梦想。尤其是实施“开门办台”战略以来,栏目组吸收了各环节、各工种的经验,逐步建起了“自主创新”的生产新模式。
东方今报记者:您提出的“开放办台”这一理念,在近年河南电视事业的多项“大事件”中得到成功验证。比如青歌赛王晰夺冠,比如中国纪录片制作、播出联盟在郑州宣布成立。更比如台网联动的成功范例—《汉字英雄》。那么请问究竟什么是开放办台?为什么要开放办台?应该怎样开放办台?
王少春:“开放”是一种胸襟、是一种气魄、是一种姿态、是一种追求,“开放办电视”则是这种胸襟、气魄、姿态与追求呈现、表达出的一种理念、一种机制。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栏目都可以用开放的姿态去找到市场与观众的结合点,找到收入与收视的平衡点。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正如生产方式的创新是最大的创新,它改变了河南电视台传统的节目生产模式和生产标准,促进了新型栏目生产关系的建立。
东方今报记者:您之前也多次讲过,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催生了一批优质的社会影视专业制作公司,从节目策划、制作到营销均是专业水平。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继续保持我们在观众中的传播优势,就必须打破发展固势,与这些专业制作公司合作,变自我滚动式发展为借助外力创新式发展。这是否就是开放办台的价值和意义呢?
王少春:是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差距甚至实现超越,就必定要在开放办电视的道路上发力起跑、奋力赶超。现在的电视已经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河南电视台有着良好的平台优势和覆盖水平,我们一定要开门办台。
东方今报记者: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开办台的方法和路径?
王少春:说到开放办台的方法和路径,在人员上,我们可以灵活掌握。我们做不到的,可以请人来做,请全国顶级的团队来做,还可以和他们签订长期的合作关系。不能说缺什么就进什么,盲目进人员会造成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这对河南电视台的发展起不到好的作用。在加强对外合作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锻炼培养自己的队伍,如果将来我们不仅能研发,还能依靠自身的人才优势支援其他电视台,那就太好了。此外,要转变节目生产观念,积极探索电视生产新模式,科学借助外力,吸引高端人才和团队为自己服务,以尽可能少的人、财、物投入办出高品质的节目,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回顾
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节目创新
依托河南深厚的底蕴,河南电视人一直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地上深耕细作,通过20年来的积累与创新,拥有了《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汉字英雄》等一批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形成了独特的优势资源。
东方今报记者:1994年,省级电视台开始向卫星电视迈进,如今20年过去了,河南电视台最终凭借文化自觉及文化坚守,取得了文化突围。您能否回顾一下这20年来,河南电视台是如何将我们的地方传统文化引向全国的?
王少春:正是在1994年,河南电视台立足于戏剧大省的实际,创办了全国第一档专业戏曲栏目《梨园春》。当时首任制片人的想法朴素而简单:“综艺节目弄唱歌,我们就不能弄唱戏吗?”当《梨园春》的品牌打响之后,继而又挖掘少林功夫宝藏,于2004年推出了搏击竞技类节目《武林风》,形成了河南电视台“文有《梨园春》,武有《武林风》”的节目格局。同一年因把握到“盛世收藏”的时代脉动,结合河南省“地下文物第一,地上文物第二”的资源优势,鉴宝类节目《华豫之门》应运而生。《武林风》《华豫之门》的成功创办进一步明晰了河南电视台紧紧依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节目创新的路径,这条路子一直在坚持。
20年间,河南电视台各种类型的新节目一直在求变,不间断地利用节目替代的方式试图使自身的屏幕焕然一新,但能够最终“扎下根”“结出果”的竟然都是地方传统文化类栏目,甚至于2013年一炮走红的《汉字英雄》,也和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
举措 文化脚步迈向全国和世界
有人将2014年称作电视综艺真人秀元年,这一年各大省级卫视都推出了全新综艺节目,更不乏引进涉外版本的例子。在这股大潮中,河南电视台依然不改初心,坚定不移地走省级卫视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道路,在中国电视创新体系的建设乃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格局中,扮演了独特而成功的角色。
东方今报记者:作为省级卫视,河南电视台如何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王少春:省级卫视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种传播面广、渗透力强的方式让地方传统文化由地方变成全国,使传统接轨现代,让文化回归大众,从而有力地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梨园春》的出现,给豫剧注入新活力,赋予这一难题崭新的解答。
在随机抽取的一期节目当中,豫剧的表演者就包括了社区医生、高三学生、公务员、烧鸡店老板,以及来自河北邯郸的大学生等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其中邯郸市的大学生竟然展示了现在人们很少听到的“豫剧老调”。正是由于《梨园春》,一些日渐凋零的剧种,借助电视传播平台的弘扬而历久弥新。
东方今报记者:能否举例说明河南电视台近两年的文化脚步是如何迈向全国和世界的?
王少春: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是世界的,要看这种文化是否具有文化话语权。例如少林功夫,虽然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少林功夫在内的中华功夫一直隐匿江湖,国际搏击赛事难觅中国籍选手身影,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就通过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完成了与国际的接轨。
具体做法包括:设计“中外搏击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使《武林风》舞台呈现出国际化态势;与世界最负盛名的WBC、UFC、K-1等搏击组织紧密合作,依托《武林风》的国际影响力,成立中国首个世界性的自由搏击协会—WLF世界自由搏击理事会。赛事的国际化,标志着《武林风》融入了世界自由搏击的大家庭。而栏目相继走进美国、泰国、越南等国进行境外节目录制,实现了品牌推广国际化。
东方今报记者:河南电视台一直进行的地方传统文化类栏目的尝试与探索,取得的效果如何?
王少春:之前有一个问卷调查,“你认为最成功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省级卫视主要有哪些”,河南卫视被投票者选中62次位居省级卫视之首。
观众对这方面成绩的认可还不光体现于此,在评奖评优方面,河南卫视《梨园春》基本上囊括中国文化类电视栏目所有奖项,比如“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等。而《武林风》则在每四年评选一次的“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栏目”中,获评首届优秀奖。
而在收视效果方面,《梨园春》曾经连续12年保持省级卫视同时段栏目前三的收视纪录。而另一档文化类栏目《汉字英雄》,去年复赛第二轮在全国卫视同时段收视率排名第五,复赛的第四轮排名升至全国第三,远远超越多家省级卫视的老牌综艺节目。这些收视高点也证明“曲高”不一定“和寡”,还可能“和众”。
当然,有了好的收视效果,创收效果就一定会有保证。比如我记得《梨园春》2011年广告招标总收入就达到1.2亿元,真正取得了“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展望 2015,河南荧屏继续有文化
《人民日报》曾用“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为题,对河南卫视在文化节目上创新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节目面临诸多挑战,河南卫视必须换一个思路来考虑未来的发展。同时,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下,2015年,文化节目将迎来新一轮热潮……
东方今报记者:2014年,在文化类节目之外,我们还捧出了《大河儿女》这样弘扬河南文化和河南精神的电视剧精品。让其他地方的观众通过该剧了解了河南的历史、民情。那么这部作品之后,河南电视台还有哪些这方面的大动作?听说新剧《窑变》也要开拍了?
王少春:是的,《窑变》编剧是王宛平,剧本已经完成,目前正在与导演洽谈中,演员阵容需要等导演确定后才能定。目前正在筹措拍摄资金,资金一到位就可以开拍。我们还准备拍摄长篇电视剧《孝文大帝》,编剧是刘和平,目前故事大纲已完成,正在剧本创作中,预计2015年开拍。
东方今报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卫视在观众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鲜明、独特的风格,新闻出版拥有了文化节目特殊的表达方式,并引领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但是消息称,2015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号召下,各大卫视都将重视文化类节目的开发,对此,河南电视台有怎样的应对?
王少春:回溯过去5年,对电视媒体而言,已然进行着大转型和大变革,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阵痛。一方面,数字化进程、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异军突起,智能手机及移动终端风靡媒体市场;另一方面,“限播令”、“限广令”等政策的颁发和实施,又给电视节目的传统创收及发展模式设立了新的门槛。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不过别忘了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的那句话:“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所谓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就是需要我们自觉遵循新闻规律,认真研究新兴媒体,重燃理想激情。人的一生有两样离不开:一是“白大褂”,一是“白粉笔”。“白大褂”是医生,“白粉笔”是学习。“不日新者必日退”,不管是新思想还是新技术,我们电视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勇于了解、善于掌握、敢于实践,做起事来才会举重若轻。新的一年,河南电视台将更加重视研究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创新的精神,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开发出广大观众喜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