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别样的家书》再现"凡人"宋庆龄
《别样的家书》再现"凡人"宋庆龄
来源: 新闻晨报    2024-09-30 10:34:45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昨天是宋庆龄先生诞辰122周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别样的家书——宋庆龄、沈粹缜往来书信集》在中国福利会举办了出版座谈会。她对未能实现宋庆龄的最后嘱托而感到...

 

  【图语:宋庆龄】

  昨天是宋庆龄先生诞辰122周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别样的家书——宋庆龄、沈粹缜往来书信集》在中国福利会举办了出版座谈会。《别样的家书》系宋庆龄与沈粹缜的私人往来书信集,由邹韬奋、沈粹缜之女邹嘉骊整理编纂。本书精心影印了百余封信函原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些饱含情感的信件,不仅为世人勾勒出一个在历史文献中不曾见到的“凡人”宋庆龄,也记载了两位夫人近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年过八旬的邹嘉骊在整理信件时曾打趣道,“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她们就是闺蜜呀!”

  邹嘉骊忍着病痛整理

  宋庆龄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事业的积极推动者、人民政协事业和妇幼文化福利事业的杰出领导者。沈粹缜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文化战士邹韬奋先生的夫人。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宋庆龄与沈粹缜结下了深厚情谊。尽管这些书信历尽沧桑,但至今读起来仍然充满了温暖。在工作中,她们是默契的伙伴,在生活中,她们是贴心的知己。虽然沈粹缜比宋庆龄小8岁,但宋庆龄总是亲切地称其为“沈大姐”。那些看似主题琐碎、平常的“姐妹通信”,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与伟大人格。

  编者邹嘉骊感言:“‘家书’意味着真情、温情、亲情……她们两位近半个世纪的交往,是一段不可替代的亲密而温暖的情谊,应该记载下来存留世间。”

  据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兴康介绍,本书的出版过程历尽艰辛,邹嘉骊以80多高龄辛勤工作,除了在阅读宋庆龄与母亲通信时承受情感波动外,更承受着多种病痛的折磨,其间多次因心脏病发作住院,甚至收到医院的病危通知书,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还原生活化的宋庆龄

  从1957年至1981年,沈粹缜不断收到宋庆龄的来信——

  “亲爱的沈大姐:听到你旧病复发,我心里非常难过……希望你能到北京我家养病,这里每天有大夫,房间又暖,比在医院好……你的孩子们都能来看你,没有问题的。”这是1980年2月4日,宋庆龄写给邹韬奋夫人沈粹缜的信。从1957年直到1981年去世,24年间,宋庆龄不断给沈粹缜写信,目前留存下来的就有80余封。

  沈粹缜的女儿邹嘉骊将这些信件拿出来细心整理。这些信件汇聚在一起,拼凑出了一个生活化的宋庆龄,这是人们在以往的历史文献中所不曾见到的——她常邀朋友在家中小聚,请大家吃点心、打康乐球,抑或看场电影;她喜欢孩子,工作人员的子女来家中,她会特意交代保姆给他们做西式什锦饭;她还会围上围裙亲自下厨,做的鲫鱼塞肉是公认的好味道;她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对亲人的思念和病痛让她黯然神伤……

  上世纪70年代,宋庆龄写给沈粹缜的信中,时常谈及她饱受皮肤病缠身的苦痛,“使我日夜痛痒不能坐停”。当她听说沈粹缜得了心脏病,在信中写道:“我万分着急。请千万不要到故居去!你必需好好在床上休息!祝你早日恢复健康!再次要求你千万不要起床!!”

  从1973年5月11日的信件开始,“沈大姐”的称谓变成了“亲爱的沈大姐”,甚至在偶尔由秘书代笔的信笺上,“粹缜同志”之前宋庆龄都要亲笔加上“亲爱的”三个字;而沈粹缜的回信,也从早先的署名“沈粹缜”变为“缜”或“真”。

  在宋庆龄与沈粹缜的两地书信中,留下了不少的礼轻情意重的往来:“几只四川桔子”、“两条你喜欢吃的鱼”、“托朋友代你买的绒鞋”……连住在对面的叶老“在河里钓着一条十几斤重的大鱼及二只甲鱼(‘大王八’)……开心得了不得”,宋庆龄也在信中描述得绘声绘色。身边的工作人员李姐、钟兴宝病了,宋庆龄在信中流露出万分的焦急和挂念。对宋庆龄托办的事物,沈粹缜总是办得妥妥帖帖,比如缺钱用沈大姐就要求“收到后请给我正式条子”。

  在翻阅信件时,邹嘉骊曾经笑称:“你想象一下,两位美丽的老太太,有一点经济往来还要打收条。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她们就是闺蜜呀!”1977年10月19日,宋庆龄在信中诉说:“亲爱的沈大姐:我从报上看到您参加孙中山纪念活动,十分感谢您。我自己没有在这里参加。这个日子总是使我沉痛,虽然我应放眼于光明的未来。”

  病重时非常思念美龄

  1981年5月,宋庆龄病重。在最后一段日子里,沈粹缜在北京日夜守护在宋的身边。宋庆龄曾断断续续向沈粹缜谈了许多长期隐藏在心底深处的话,最突出的是对她妹妹宋美龄的思念之情。在《别样的家书》中,收录了由邹嘉骊、史慰慈整理的沈粹缜的这段回忆。

  根据回忆,有一次宋庆龄对沈粹缜说:“我很想美龄,现在能来就好了”;又说:“美龄假使能来,住在我这儿不方便,可以住到钓鱼台去。你们是认识的,可以帮我接待她;早上接她来,晚上送她回去。”沈粹缜听了十分感动,连连点头应允,并将这件事向邓颖超作了汇报,不久接到回音说宋美龄已移居美国,由于身体有病不能远行回来探亲。听到这个消息,宋庆龄叹了口气,惋惜地说:“太迟了!”又有一次宋似有预感地说:“国内认识美龄的人不多了,如果她来你一定要好好接待她。”沈粹缜理解宋的心情,俯身安慰说一定牢记她的嘱托,欢迎美龄归来。宋庆龄最终没有见到分别多年的胞妹,带着遗憾,于1981年5月29日与世长辞。

  宋庆龄的身后安排也是沈粹缜转达的——病重探望谈心时,宋庆龄说,她的父母都葬在上海,她热爱上海,去世后一定要把骨灰盒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她父母身边。

  宋庆龄逝世后,一次国家代表团访美前夕,北京来电请沈粹缜录音,邹嘉骊记得录音的底稿是她起草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宋庆龄临终时希望宋美龄回北京的心愿。后来邹家得到了对方的回音:“东西收到了。”

  沈粹缜对宋庆龄的逝世无限悲痛,经常思念。1981年6月8日她写下纪念文章《我的追念》。在宋庆龄塑像建成时曾坐了轮椅去陵园参加揭幕典礼。她对未能实现宋庆龄的最后嘱托而感到遗憾。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