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吕剧】
山东是个戏剧大省,历史上曾有30余个剧种流布于境内,但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地方剧种遭遇了“迷人”与“冷遇”并存的艰难处境。近年来,随着各级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及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山东在促进地方戏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山东地方戏如何实现其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仍是今年山东省“两会”上的热议话题。
整体性保护与“个别经验”圆融
山东地方戏究竟呈现何种样貌?据调查,历史上流传于山东境内的戏曲剧种有39个,至“文革”后仅剩28个。而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和《中国戏曲志(山东卷)》来看,其中收录的地方戏剧种分别为27个、24个。有感于山东地方戏萎缩的现状,省政协委员、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华莹从2008年起,每年都为地方戏曲保护而呼吁。
2011年,王华莹参加了山东地方戏调研,当时,存留的24个地方戏剧种中,有专业艺术院团的14个。其中,像皮影戏、一勾勾、大弦子戏、东路梆子、鹧鸪戏等稀有剧种,有的没有专业剧团,有的没有传承人。
“地方戏曲的萎缩,不是单一原因造成,源于整体生态的凋敝。”近年来,王华莹多次围绕加大地方戏曲投入与传播、恢复设立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机构等问题建言献策, 其提议多数已在现实中“落地”。像渔鼓戏、扽腔、大弦子戏等濒危剧种,相继走出了沉寂,而依托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开办的吕剧、山东梆子等戏曲专业,已为剧种传承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牵头举办的 “山东梆子进北京”等活动也为解决剧种濒危现状、推动地方戏走出去做出了有益探索。
“2014年,山东推动实施了山东舞台艺术‘4+1工程’,涉及精品生产、地方戏振兴与京剧扶持、英才培育及优秀剧目、优秀人才激励政策等多个层面,从整体上解决了剧种发展中的难题,是保障地方戏传承的一项长效机制。”王华莹认为,在保护地方戏整体生态的同时,还应注重推广“个别经验”。“菏泽市‘依团带传’发展大弦子戏的举措为抢救濒危剧种提供了可行策略,大弦子戏借助枣梆剧团专业技术力量恢复剧目的做法值得其他稀有剧种借鉴。”王华莹说。
重视稀有剧种艺术人才培养
人才建设始终是地方戏整体生态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山东通过举办“地方戏曲音乐创作培训班”等活动,为后备人才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
然而,当下戏曲人才仍面临 “僧多粥少”的现状。去年6月,省文化艺术学校吕剧传承班汇报演出,一时间引来省内近20家吕剧院团“抢人”。作为山东代表性剧种的吕剧尚且难觅人才,就一些濒危剧种而言,人才匮乏更是剧种发展的制约因素。
省政协委员、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演员吕凤琴十分关注戏曲人才现状,并呼吁设立“珍稀剧种人才培养基金”。“作为国内唯一的五音戏专业表演团体,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已10余年没有招入新的表演人才,剧院中坚力量多已50岁左右, 30岁以下的男演员仅两人,专职编剧、导演、作曲人员匮乏。”吕凤琴认为,目前一些稀有地方剧种,存在人才培养渠道窄、自主培养缺资金等问题。为此,她建议相关院团设立用于为稀有剧种培养后备人才的专项基金,通过与专业院校合作办学、院团内部拜师学艺等方式,加强人才的再教育、再培训。
省政协委员、省吕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高静则认为,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是剧种发展的必然之路,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艺术人才监督考评机制,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认识。
推动专业与业余剧团共同发展
高静认为,地方戏作为文化个性与地域属性的典型代表,不能忽视民间剧团对于剧种传播的促进作用。“以吕剧为例,百余年来从田间地头唱进了省会济南,发展为山东的代表性剧种,但在农村仍有大量的传承队伍。”高静坦言,一些地方戏的民营剧团、庄户剧团,更接近该剧种生发的环境,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院团应与其加强交流、学习。
高静建言,在地方戏保护与发展中,一方面,专业院团要多与基层互动,通过对传统艺术与民间资源的整理、挖掘,丰富剧种的艺术本体;另外,建议政府加大对民间剧团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文化惠民”等各项演出活动,以发挥民间剧团的传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