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陕西省西安市渭桥遗址考古有了新发现
陕西省西安市渭桥遗址考古有了新发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24-09-30 10:34:12   责任编辑: 施婷   www.k618.cn
内容提要: 通过3年的持续考古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月15日对外公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北部渭河南岸河滩的渭桥遗址,已累计发现3组7座渭河古桥,新发现两个疑似古船构件的...

 

  【图语:渭桥遗址】

  秦汉时期,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渭河上架设有三处桥梁,以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之为“西渭桥”“中渭桥”和“东渭桥”,即历史上著名的“渭河三桥”。作为古代关中的交通咽喉,“渭河三桥”向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

  通过3年的持续考古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月15日对外公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北部渭河南岸河滩的渭桥遗址,已累计发现3组7座渭河古桥,新发现两个疑似古船构件的局部。

  根据碳十四的测年资料与出土现状,考古专家判断,该组桥梁中发现的“厨城门(西汉北城门的主门,国家一切重大活动都从这里出入)外古桥群”,很可能是文献记载的秦汉唐时期的重要通道——“中渭桥”。最新考古发掘同时确定2000年前渭河北岸的位置就在“厨城门一号桥”北端,这对古代桥梁史及汉、唐长安城的交通系统以及西安地区渭河变迁史、关中环境史有重要研究价值。

  挖沙挖出古桥

  据渭桥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刘瑞介绍,渭河桥遗址的发现很偶然。2012年4月中旬,根据群众举报,在陕西省西安市北三环外西席村、高庙村村民在挖沙作业过程中,挖出了巨大的木桩和石块。闻讯赶来的陕西省文物局随即组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成立渭桥考古队,开展对相关遗址的考古工作。由于挖取表面土层是用机械施工,暴露于沙层面的古桥桥桩顶部原状遭到严重破坏。

  根据残存的桥桩分析,考古专家发现西席村北的“一号古桥”为南北向木梁柱桥。东西宽18.4米,南北长63米左右,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桥,距西汉长安城1000多米。史书记载,西汉长安城北面有3个门,由西向东依次是横城门、厨城门和洛城门。“现场发现的西席村北‘一号古桥’,从地理位置看,正好面对汉长安城的厨城门。”刘瑞说,据此便称其为“厨城门一号桥”,从散落堆置的桥桩看,桥桩残长约6.2至8.8米,周长约1至1.47米。在接下来的陆续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最终确认,以“厨城门一号桥”为中心,截至目前,共发现存在有3组7座大型渭河桥梁,分别是:厨城门一到五号桥、洛城门之外的洛城门桥和洛城门桥东北方向10公里处的渭河古桥,相关发现也入选“201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在对“厨城门一号桥”的清理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的半两、五铢、大泉五十铜钱,少量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个别皇宋通宝以及康熙通宝等铜钱,根据与钱币一同出土的青花瓷片,刘瑞判断,该桥始建于秦,为汉使用,至少沿用到清代,使用了将近2000年。目前,碳十四的测年也再次显示,“厨城门一号桥”为汉代桥、四号桥为战国桥、三号桥为唐代桥,二、五号桥还没测试,无法确定年代。从现场来看,厨城门一号桥到五号桥之间的距离仅为600米,古人为何会在600米的范围内建设如此高密度的5座大桥,这些桥是否同期并存,刘瑞表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渭河北岸:200年间北移了4400米

  在对“厨城门一号桥”北端2000平方米区域的发掘过程中,让考古专家尤为兴奋的是,竟然清理出9排97根桥桩,桥桩顶部保存完整,直径0.12至0.48米。在其南侧还发现了“埽”(即用竹片编织成筐并内填瓦、石、沙等组成的水工设施,其功能是投入河中保护桥墩)据此,考古专家确定当时的渭河北岸应位于此。在这些“埽”相邻的区域,几个工人在清理沙层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两个疑似古船构件的局部,但目前尚不能确定古船所处的年代。

  “厨城门一号桥”的最北端即是当年渭河北岸所在地。站在此处,刘瑞感慨,历史上河道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如今的渭河北岸离这里足足有4400米。长期以来,学术界不少专家普遍认为“渭河从秦汉时期以平均每年几米的速度匀速北移”,但一个个竖立的桥桩,一枚枚铜钱的出土,却间接证明渭河并非匀速北移。出土的多枚“乾隆通宝”铜钱更表明渭河北移早在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开始了。

【本文责编: 施婷 】

相关新闻: